|
从获得2011年第十六届香港亚洲公开赛儿童A组第一名之后,今年,年仅12岁的杭州女孩薛逸歌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月,她被世界著名音乐学院——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作为“天才少年”破格录取,将于今年10月踏上去奥地利求学的道路。
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属于欧洲顶级音乐学院,被这所大学录取为少年大学生的难度极高。因为根据欧洲的法律,大学生入学的年龄要满18岁。少年大学生如果被录取,首先必须经过专家团队鉴定为“天才”,认为如果不及时录取该少年,将可能造成抹杀天才的后果。一般来说,一所音乐学院如果有1000名大学生,少年大学生最多只有三四名。
薛逸歌是今年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在中国招收的唯一一名天才少年。
不能培养连烧开水都不会的钢琴家
薛逸歌的父母亲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艺术爱好者。他们对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对艺术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003年,4岁的逸歌开始学习钢琴。妈妈说,也就是在那一年,她看到了一篇关于少年钢琴家的报道,文章里有一个细节是:这位十六七岁的少年除了钢琴什么都不会,连烧开水都不会。妈妈觉得很震撼,暗暗给自己敲了警钟,决不能把逸歌培养成只会弹琴,连烧开水都不会的人,那样的人生是有缺陷的。“我们首先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艺术家,然后是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一个钢琴家。”傅聪的这句话一直深深的烙在爸爸妈妈的心里,并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一个标杆。
除了弹钢琴、逸歌喜欢画画、热爱阅读,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在杭州学军小学读六年级时,被学校推荐“浙江省四好少年”评选,学校推荐理由是:“意志坚强、充满爱心、快乐高效”要兼顾四五小时的练琴和学习很不容易,但薛逸歌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学习的热爱,总能在很少的学习时间里达到很高的学习效率。2011年学军小学毕业后,尽管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少,逸歌还是在参加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的将近3000来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
Qustion:天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Answer:真正的天赋是对艺术永远充满新鲜感。
考进莫扎特天才少年班之后,很多朋友纷纷向妈妈取经:这样的“天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妈妈说,我从来没认为逸歌是天才,逸歌也反感天才这个称谓,她希望自己经过磨砺之后最终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从小,我们就向她灌输:真正的天赋是对艺术永远充满新鲜感,有不停向纵深追求的精神。有一次,妈妈看到一篇文章写了一个大师级的演奏家为了演奏好一个小节而整整琢磨了6个月,就把这篇文章给逸歌看,告诉他:“这才是天赋,是大家!”培养她务实的品格和钻研的精神。Valdman教授也告诉逸歌“音乐就是生活”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逸歌在苦练钢琴的基础上,总是非常用心地琢磨音乐,喜欢从万事万物中去感悟音乐:在鼓浪屿度假的时候,看着海浪积聚着力量狠狠地拍向礁石,訇地冲向天空,她感受到了弹奏大和弦声音往上扬起的奇妙感觉;在巴黎圣母院倾听弥撒的时候,她感受到了教堂音乐的宏大和庄严;在穿上重重的带着钢丝圈衬裙的礼服拍生日照回来之后她兴致勃勃地说,妈妈,我更理解巴赫的音乐了;在看爸爸练书法的时候逸歌感悟到:书法和音乐一样,最美的不是笔画本身,而是笔画之间的气韵、走向,就像钢琴一样,最美的是音和音之间的空间和走向……当音乐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时候,你会发现钢琴原来那么生动,充满了灵性,艺术是如此的玄妙又令人着迷。钢琴是练出来的,更是用心思去悟出来的。
Q:整天坐着弹琴是不是很无聊,很辛苦?
A:其实,练琴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枯燥,有时它更像是一个游戏。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培养她练琴的时候分析曲子的结构,体会乐句的发展和呼吸,聆听和弦的色彩和平衡,感受突出不同声部比例带来的不同色彩变化,体验追求音色的温暖、抒情,冷峻,甚至粗野的时候,身体、手臂、手指各部分之间的一种调整和力量配比。随着曲子越来越难,分析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逸歌小学一年级开始,还专门跟省艺校孙建国老师学习音乐理论,希望对所演奏的音乐知其所以然。爸爸翻开幼儿园时弹过的琴谱乐了,乐句旁边画满了太阳、月亮、大树、天鹅,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其实音乐有时更像游戏,不是吗?英语里的”play piano”德语中的”spielen klavier”的动词都是玩的意思。逸歌很喜欢上网观看各个大师的演奏,揣摩他们的意图。听到特别五体投地的就放自己的QQ空间分享。其实,练琴真的可以很有趣。
Q:现在的孩子光学习就已经很累了,哪里还有那么多时间来用来弹钢琴,你们是如何安排时间的。
A:其实时间永远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安排,如何取舍。还有,固定的、良好的作息时间也非常重要。
首先得感谢学军小学先进的理念和包容度。小学的六年,逸歌一天几乎只上半天课,但是学习时间的减少激发了她的学习的主动性,她学习效率很高,很多时候她不做作业,只是概括总结自己哪里有所欠缺,针对性的学习,因为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家里人一直向她灌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既想学得比别人好,又想玩得比别人多,那只能向效率发起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立体地利用时间,吃饭的时候听英语听力或者听音乐,上学的路上背点英语单词,冬天泡脚的时候更是可以干很多事情……每次这样做都觉得很有乐趣,感觉怎么赚了那么多时间,特别高兴!
因为有效的利用时间,逸歌的童年生活是有张有弛的,每天傍晚的6点到7点雷打不动是吃饭和玩耍的时间,就是第二天考试、比赛也是这个状态。但是7点一到,不管在哪个角落,多远的地方,她自己肯定能按时坐到琴凳前,兴致勃勃地开始练琴。
Q;听说逸歌在比赛和考试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得非常完美,家长是如何培养她良好的心态的。
A;可能孩子良好心态地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过程,它和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评价要求都有关系,在相应的一个环境里,孩子滋长出一种相应的心态。
我们一家人的心态很健康,都很看重过程的体验而非结果。其实,学习钢琴的过程非常的磨练人,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审美能力、情感的丰富度、自控能力、责任感,无止境去追求完美的一种品质都得到了发展。有的时候,连练琴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在突破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力、对困难的挑战能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和锻炼。所以说,学习钢琴的孩子最终是不是以钢琴为职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收获了很好的品质,拥有了这种品质,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将是优秀的。而且,练琴所带来的审美能力,艺术的追求是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看重过程,所以孩子的心态一直很好,对她来说,音乐只是倾诉,没有名次。
Q;很多人都觉得钢琴的路很窄很窄,你们都是教育工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A;在逸歌4、5岁的时候,我就像成人那样和她对话,告诉她,你的心灵的角色最好能够和你的社会角色是相吻合的,那样你就特别的幸福。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你内心喜欢什么,你就要去追求它。
说实在的,我觉得说这样的话的家长的心态还不够平实,其实暗中抱着一种学习钢琴就要成为钢琴家,钢琴大师的功利心态的。如果一学琴就跟朗朗比,一学语文要和托尔斯泰比,一学科学要跟霍金比,并因为这门学科有着一些很有建树的前人而放弃学习的话,那可能什么都不用学了。其实接收各种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某某人,而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有着自己声音的,对生活对理想怀着热切追求的人,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智慧、强大的人。所以,一旦我们发现她自己坚持音乐,并在其中得到磨砺,获得幸福感,我们一家人就很单纯地支持了。
Q:既然考入了莫扎特音乐学院,是否可以因为钢琴而放弃更多其他的东西,潜心钻研钢琴?你们如何规划崭新的生活?
A:钢琴的声音是一个人内心想表达的声音,是很立体化的东西。当你的内心很枯竭的时候,你的琴声就没有内容,就不会感人。
莫扎特音乐学院10月1日开学。这段时间逸歌忙着学习德语,因为到了那边就得以德语作为学习、生活的语言了。练琴的任务也挺重的,因为自己的曲目量需要不停的扩充,走之前还要把手头的一些曲目录音,但逸歌总是兴致勃勃地做这些事情,并因此列了很多的计划。对去奥地利求学也充满了渴望,她有很多美好的想法,想去欧洲的各个国家游历,感受他们的文化和艺术,除了钢琴,她还渴望学习大提琴,学习绘画,还想写作,用镜头和笔记录少年时异国他乡的游历和学习过程。妈妈总是很宽容的对待逸歌,没有因为学习钢琴而反对她某些看起来暂时与钢琴无关的想法和爱好。因为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为了钢琴而钢琴是没有后劲的,一些看起来似乎与钢琴无关紧要的东西(譬如绘画、譬如诗歌、甚至一处美丽的风景……)它们总会在合适的时间为钢琴的学习打开一扇崭新的,令人惊喜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钢琴的博大和精神,而不是一条死胡同。而做为母亲来说,逸歌本身的快乐、充实和丰富是她看重的,而外人看来的名次、光环在母亲看来都是次要的。
所以,只要我们家长把心态放平,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高大,育儿的过程其实很有乐趣。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母亲必定能培养一个比你更强大的孩子,你认为呢?
崭新的起点
薛逸歌被天才少年班录取后,学校特地为她设计了特殊的培训方案。莫扎特钢琴系主任考夫曼教授亲自担任专业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文化教育方面,学校专门安排其到附近的初中上学,免去全部学费。
逸歌爸爸说,培养孩子,家长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更需要用心。逸歌的成长要感谢杭师大的北村香织教授,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的毛翔宇教授,感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的valdmann教授,感谢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学院的kaufmann教授,感谢幼师幼儿园、感谢学军小学,感谢英特学校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