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54|回复: 6

洪山19栋对“中国音乐”和“钢琴教育”的“22点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8 0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当下的中国音乐创作总不令人乐观,往往把“肤浅”当“简约”,把“庸俗”当“通俗”,把“不着调”当“非主流”.很多旋律不伦不类,俗不可耐。

2.可悲的是:全国中学生每周一升国旗,要求齐唱国歌之时,没有学生开口唱国歌,老师亦不在意,很多老师自己也不唱。连我们中国的国歌都不愿意唱,中国的音乐如何薪火相传?!

3.音乐需要教育。可是,全国中学生的音乐课上,有多少人用心听讲?不少学生在做题备考,不少学生在闲聊,似乎觉得课本上的音乐都不是音乐。其实,在很多“70后”和“80后”的中学记忆中,音乐课本上的中国音乐很美。中国音乐不经学习和体会难有真知灼见。

4.很多人对中国经典音乐没有感悟过,没有受过中国音乐教育,以为音乐就是找几个顺耳的歌,认几张歌手的脸,听他们的专辑,就是音乐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就是这样长大,有的成了“音乐人”,试问他们如何再能写的出传世经典?

5.王立平先生为电视剧《红楼梦》谱写的系列音乐神美绝伦,传唱20多个春秋至今。可是今年的电视剧大制作,明年你再去问观众,还记得主题曲吗,几个人能吟唱出来?

6.有谣传“秦始皇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后裔”的,也有传说“杨贵妃卒于日本而非马嵬坡”。也有传中国名曲“梁祝”的英文名翻译是日本小提琴家介绍给世界的。为什么会这样?单说中国音乐,它已经在呼喊“救命”了。

7.中国钢琴文献作品已经出现断层现象。最经典的中国钢琴曲目始终还是储望华,王建中,陈培勋等一批大师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或更早创作的作品,旋律本身深深地打上了特定年代的文化烙印。改革开放之后,新的中国钢琴曲目很匮乏。

8. “70后”,“80后”,“90后”的一代代人都是伴着无数令人难忘的经典旋律成长起来的。八十,九十年代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民歌,情歌小调,影视音乐等等。旋律不仅优美,还承载了戏剧故事,有意境美,为钢琴改编谱曲提供了上佳素材。

9.钢琴教学很容易培养出‘琴匠’:照谱子一个个音‘对号入座’,就像工匠或技工用榔头敲琴键,以为技巧过关就可以炫耀,没有理解,更没有创造,‘琴匠’演奏出的是一个个乐‘音’,而非‘音乐’。

10.“技术”和“技巧”要辨析。钢琴爱好者们很流行说“这个人‘技术’好/不好”。把钢琴的演奏“技巧”换成“技术”这个词,侮辱了钢琴这门艺术。“技术”这个词难登艺术之堂,把钢琴演奏者视作“技工”,用“技术”来形容“技巧”土得掉渣,多了“匠气”,少了“艺术”。

11.钢琴圈为什么出现“技术”这个词?因为很多人追逐它。钢琴业余考级,把学琴者水平来个“分级定性”。几首固定的曲子使劲练,练好了就成就一定级别。过业余10级的人太多了,技巧可以用级别来定义,音乐的美能吗?

12.领了一纸业余10级证书,并非拥有炫耀的资本---几年后,考级的曲目不记得了,坐上琴,没有谱子,弹不出来。再过几年,没了谱子,根本任何音乐都弹不出来。

13.考级并不是为了定义技巧的高度。学琴的至高境界是表现和创造音乐。无数学琴者都得到“10级”,可是坐上琴凳,有多少人能弹出真正的音乐?往往摘去他们眼前的谱子,他们心里的音乐就消失了。

14.高层次的专业钢琴比赛,比的是选手的音乐理解力,诠释和表现力。你会发现,所有选手的技巧,指法,技法几乎都无可挑剔,而最终能获得嘉许的是那些真正演奏出音乐的美,让听众获得美的音乐体验的人。

15.真正的“技巧”包括了音乐表现力。狭义的“技巧”就是所谓“琴匠”一流的人机械演奏各种技法难度的曲谱的能力。至高的“技巧”幻化了技法难度,表现出真正的音乐。没有音乐美,只能说明“技巧”还达不到一定高度。

16.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大师的“古典音乐”和民间的“通俗音乐”没有贵贱之分。如果钢琴演奏者一味强调“古典音乐”的高尚,不思创造,就会将“古典音乐”束之高阁,到头来“古典音乐”就会沦为“学院派”在舞台上的自娱自乐!

17.传统钢琴教学体系很科学但机械,缺少音乐“感染力”, “感知力”以及“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一本本教程,从“哈农”,到“车尔尼”系列,到莫扎特,巴赫,贝多芬,肖邦系列,很多习琴人在“取经”路上不堪指法训练的折磨,就半途而废。究其根本原因,依然是钢琴教学的“琴匠式”培养方向,培养的不是音乐人才,是机械练功,机械弹琴的“钢琴技工”。

18.“学院派”盛产演奏技法高超的人才,能够驾驭难曲名曲的高手比比皆是,山外有山,可是真正在音乐上成就的人少之又少。艺术超然,艺术也现实。很多专业音乐人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饭碗而机械学习音乐难有出路。

19. 钢琴教学需要扎实的机械训练,更需要美的音乐体验。只有创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才能使音乐“附身”,“入心”,否则,音乐只是琴谱上的符号,只是你手上的“活儿”,永远不是你的。

20.如果学琴纯粹是为了兴趣,为了追求真正的音乐,那么,请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创造音乐,这样音乐会使你快乐,不会使你烦恼。

21.练琴不是易事。真正的练琴,仿佛是在悬崖上刻字,刻上去了就练到了真功夫,刻在悬崖上的字,风霜雪雨都不能侵蚀。否则,如果不下功夫,就像在沙地里涂鸦,印记经风一吹,水一流,就消失了。

22.我们记住了“肖邦”,“李斯特”,“贝多芬”的名字,却记不住一代又一代演奏他们曲子炉火纯青的钢琴演奏家的名字。为什么?--因为肖邦,李斯特创造了音乐,他们既是作曲家,又是钢琴家,因为音乐的生命是他们赐予的。只有能创造音乐,音乐才会伴着你在人生里远航。

评分

参与人数 4 +34 +2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热心分享
小羽1121 + 4 + 1 牛!
天比妈妈 + 5 + 1 积极围观,加分!
森林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09: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的确现在的教育培养的都是琴匠,而非大师!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8 1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4: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要求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都能创造音乐确实也挺难的,作为听众,我们的主要任务只是去欣赏音乐之美,而作为演奏者要能准确把音乐作品的美感体现出来,音乐既是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同时又是饭碗,这不存在贬义,就像我们绝大多数人每时每刻都是做着平常平凡的事,难有创造,也只是谋生活。西方的古典音乐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一个飞跃的发展,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存在只管演奏而不创作的音乐家的,如果留声机早一百年出来,甚至我们今天都不要再买票去听音乐会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与艺术,也许被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过度开发了,而导致今人再去写那样难的曲子也难有创造与突破,于是索性大家都不去创作了,改而专攻演奏技术。近些年,西方又流行一种“新世纪”NewAge Music,这类音乐不讲究难度,但却很好听,涌现出一批音乐家和乐团,如雅尼,乔治温斯顿,凯文科恩,神秘园,班得瑞,喜多郎等等,可谓是另辟蹊径。

点评

好经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4-29 11:29

评分

参与人数 2 +10 +1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天比妈妈 + 5 + 1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9 08: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比妈妈 于 2013-4-29 08:43 编辑

谢谢分享!
不做大师,不做匠工!让孩子们就做自己吧……{:soso_e163:}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9 11: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康爸 发表于 2013-4-28 14:31
其实要求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都能创造音乐确实也挺难的,作为听众,我们的主要任务只是去欣赏音乐之美,而作 ...

好经典!{:soso_e179:}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9 17: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琴缘 + 5 积极围观,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7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