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自虐行为是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压抑和心理上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负性情绪的发泄。孩子自虐的行为,父母一定不能小视,否则,孩子自残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自残的方式越来越严重,伤害孩子身体的同时,孩子内心的痛苦也会日益加重,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各位家长探讨下这个问题。我女儿7岁,性格在外面很温和。比如弹琴的事,有时候弹错的地方我让她停下来,仔细看一下乐谱和指法。她不听,还在那一遍遍弹,我多着急呀,这样辛辛苦苦弹,有用吗?我站起来就走,她紧紧拉我的衣服。我打开她的手(有点重了,以前从来没打过),她居然使劲拍打自己的手,手背都被打得深红色了,又啪啪打了两下自己的脸!我震惊了!
到睡觉时她基本上忘掉了先前的的不开心,又粘到我身上来了.为了她的不记仇,我又难受得掉泪了。
晚上我想了很多,泪水悄悄流淌。平常也学习不少育儿知识,提醒自己要有耐心,要多想办法,可是,因为弹琴的事,偶尔忍不住要发火,要大声,何况,我的女儿还会自己打自己,以后怎么办?我和宝爸对她说:“琴不弹没关系,我们只要你快乐,再说弹琴是你自己选择的,如果你现在觉得不感兴趣了,我们宁可不让你弹也不能让你虐待自己......”可是她每次都很坚定地说要弹,可真到弹错时又会打自己.......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心理咨询师,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在以后育儿方面有所帮助。
首先,父母应该多关心、关注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有伤害自己的倾向,尽早予以引导,以帮助孩子快速恢复正常的生活,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
帮孩子认清自虐的危害 一般有自虐倾向与行为的孩子,只注重自残当时的解脱和愉快感受,却没有想到它带来的各种危害。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自虐的行为,就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这样做的不良后果,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让自己越来越自卑,会让别人更加看不起自己,将来组建家庭、就业甚至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孩子只要从心理上认清了自虐的危害,就会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只有孩子主观上想去改变,杜绝自虐行为的成功率才会更高。
教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身上都是优缺点共存,对于因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虐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帮孩子重塑自我认知,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即便自己真的比别人差了一些,也要愉快接受,不要苛求,这样就会减少孩子消极的情绪出现,自虐的行为也就随之减少。
提高孩子的自信与勇气
父母对待自虐的孩子,平常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比如,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或者擅长的事情,这样孩子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增加孩子的勇气,以克服孩子因自卑产生的自虐行为。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是孩子依赖的对象,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应该对父母述说。因此,父母需要做到耐心地听孩子解释,以缓解孩子内心的压力,避免孩子出现自虐的行为。对于孩子讲述的伤害自己的事件,父母更需要专注地倾听,让孩子把内心的困扰和痛苦说出。父母应做到不打断孩子的叙述,不批评孩子的行为,不指责孩子的想法,不急切要求孩子迅速转变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下,就会乐意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引导,从而减少自虐行为。
教孩子正确地宣泄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都需要发泄出来。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正确地宣泄消极的情绪,告诉孩子有了委屈找父母诉说,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找朋友谈谈,想发怒时去空旷无人的地方喊上几声,等等,让孩子学会及时表达与处理不良的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情绪积压在一起,否则,孩子就很容易用自虐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孩子有了自虐的行为,哪怕只是在烦恼时自己打自己几下,父母也绝对不能忽视,认为它是个小事。因为人的行为一旦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习惯,到那时候再去改变,已经很难。并且,自虐的行为会越发展越严重。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到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不让孩子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不对孩子责打、辱骂等,以此减少孩子产生自虐行为的机会。对于已经有自虐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尽快找到原因,运用有效的方法尽早加以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
END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