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35|回复: 23

常见问题解决小秘诀总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2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雨老师写于2008年(呵呵,下面内容是完全成转载)

【目录】
1.如何要求孩子触键的主动性?
2.孩子总是翻指(第一关节塌陷)怎么办?
3.李云迪导师常用的——不用上琴就能快速强壮手指小秘诀
4.孩子弹琴的时候弹两遍,曲子就会了,往后的都是不看谱背着弹,这样好吗?
5.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盲弹?
6.孩子上琴的坐姿以及常见的问题
7.需不需要标准手型?
[转贴]走出幼儿学习钢琴的误区
8.一个针对训练轻松抬高的独立手指的有效小方法
9.琶音的练习方法和易犯错误
10.附点节奏的练习
11.节拍、节奏和节拍器的使用
[转帖]幼儿弹琴常见手型问题
12.大拇指掌关节塌陷怎么办?
[转贴]音阶、琶音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琴童家长不要着急,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以手指的支撑为主的。就好比从婴儿的爬行到站立,站立--行走--跳跃--跑动,这个过程中,腿部的支撑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站稳,儿童的行走和跑动都是巍颤颤的,这就和我们钢琴学琴过程一样,如果支撑没有锻炼好,今后的跑动和跳跃都会遗漏出很大的问题,但是待到那个时候在想弥补就要付出很多代价了。


同样的,儿童在初期学琴的时候,琴童家长们要注意孩子们的触键时的支撑问题,我这有几个方便易行的小方法让家长们有明确的标准去指导孩子们,乐意与家长们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要求孩子触键的主动性?

宝宝有时候练琴无精打采,而家长除了要求孩子打起精神也没有其他明确的办法。宝宝没有精神的时候触键是被动慵懒的,都是摸着弹,那么我们可以——————

要求触键的时候指尖与键面垂直(大指除外)。当然,这个垂直不是绝对的,比如上黑键的时候就会稍倾斜。大指向手心内弯,用指尖内侧(也就是食指与大指尖相碰点,再向下靠键面一点的地方),不应在大指关节处或整个大指部分。大指的触键点一定要强调,因为这个习惯不培养将来可能给你的孩子在将来的学琴之路上带来很多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2.孩子总是翻指(第一关节塌陷)怎么办?

我们的手指(除大指),从指尖向手掌方向数,分别是第一关节、第二关节、第三关节。第三关节也是手指连接手掌的关节。

拿个与孩子手大小适宜的小碗反扣过来,让他五指呈半圆状放在其上感受握力,握力过大过小都会抓不住,让孩子体会正确的度,既不要太紧张也不能松散无力。多鼓励孩子去体会,多将生活中的小动作结合起来,让孩子将生活中对发力的既有理解可以嫁接到钢琴学习中去。

结合上面的体验,让孩子触键前指尖有一种往里抓握的感觉(小花猫捉老鼠,小猫的爪是怎么样的呀),家长也可以体会一下,如果2指击键的时候感觉是直直往下,那么越用力就越容易翻指,可是如果感觉是往里抓握,却可以把力量良好的传递到键面。这个习惯需要长期慢练基础练习(基础练习主要以特定的几条为主,每天上琴必练,教师通常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予以安排),坚持两周你会发现演奏音色大不同。

幼儿的小指承受力及其有限,第三关节和第一关节都容易塌陷,可是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小指却是我们的主力队员,承担右手高音主旋律和左手低音声部。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曾夸张的比喻:“小指的力量可以杀人”。所以在触键训练中要尤其注意,首先小指也要站立好,触键的时候如果小指可以让另一只手的二指勾住第三关节使其凸起,同时也必须让第一关节也凸起,办法就是触键点不变往前推。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们不要烦躁,坚定的坚持下来,多鼓励孩子,要知道孩子稚嫩的手要在你的呵护下才能变得强壮。孩子需要您的耐心教导。做错了就温和坚定的要求孩子再来一遍,不要有不耐烦的表情,做对了就眉飞色舞的大声说:“好!”,这简单却极有效果。

好了,呵呵今天就讲到这,这两点够用了,只能算是基本手型的要点,是支撑练习的先头部队。这两点是学琴初期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能坚持下来,支撑也会大有长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0: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3、教你一个李云迪的导师但昭义常用的—————不用上琴就能快速强壮手指小秘诀

直立式手指俯卧撑练习:将五指分开,保持半圆型,用一定的张力让五个手指坚强牢靠,用指尖置于墙面,脚选择好一定距离。量可以由少及多,脚与墙面的距离也可以由近及远。

要点:

1)、5岁男孩可以做30~50,女孩30~40,每周加5个,不要贪多求快,慢慢来,“留得兴趣在,不怕不弹琴”。

2)、手触墙的高度应该与孩子眼睛同高。大臂自然张开,不可夹着。

3)、 手在墙上的半圆型,应该让1指和5指两点形成的一条直线能于地面呈水平平行,不可呈大指在下其余四指在上、手腕顶得天高的状态,因为那样只是让手腕顶墙,不仅没有锻炼每个五指,还让手腕和小臂承担不良受力。动作做对是最重要的,做不了可以酌情减,脚也可以离墙面站近一点

这个方法极好,我的学生只要认真做一周,上课的时候我就能马上看出来,可见效果之明显。

学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来调和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变得坚定、自信、懂礼貌、守规矩。所以希望家长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内伤。

愿你们的孩子越学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孩子弹琴的时候弹两遍,曲子就会了,往后的都是不看谱背着弹,这样好吗?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好的标志,说明你的宝宝对音乐旋律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我们引导这种力量的成长,如果你的孩子学琴如同在浩瀚的音乐之海中行驶的一叶小舟,那么这种力量通过我们的良好引导将是他们小舟上新生的一面风帆,而任其发展,却会成为裹挟桨板的一块破布。

那么,我们首先来说说弹琴的良好状态:眼看谱,耳听音,手弹琴。心耳手口同时并行,当你看到孩子有条不紊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你就能看到钢琴的核心魅力:让我们的五官同时运作,这就是智慧之泉的那口泉眼。这也是为什么钢琴 幼能开发琴童智力,长能防止老年痴呆的原因。

我们的孩子现在为什么听不进家长的话?为什么你叫他他会兀自的玩却充耳不闻?为什么他的学校上功课不听讲?。。。。。。无数个为什么都是一个原因:在人的七窍里面只有一种是通向心灵————他不是嘴巴更不是眼睛 而是我们的耳朵。

看看我们的环境就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耳朵怎么不灵:眼睛一睁开就受着各种有效刺激,可是耳朵受到的有效刺激却少很多,就连电视现在都开始打字幕了,家长们有没有感觉:现在看没有字幕的老电视剧感觉不习惯了?因为你的眼睛用多了,耳朵就懒咯!发呆的时候眼前还有光亮,可是耳朵就什么都听不见了。所以耳朵在现代生活中有效刺激不够,拼不过眼睛。耳朵看到眼睛厉害,所以眼睛一干活,耳朵就吓得躲到二线啦。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充耳不闻了吧?因为耳朵的有效训练少,他们平时被动的听无用噪音可以不做反应,而主动的去分析耳朵来的信息,并且迅速判断哪些有效,那些无效,再立刻回应发音源,这个过程对于没有长期训练养成习惯的孩子就很难了。我们平日都知道“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老师们也发现听话的孩子是学琴的好孩子,其实这里面是有这个规律的。听话的孩子他们关注大人说话,耳朵可以通过分辨 强弱 长短 高低 来感受大人们情绪,从而做出反应,其实这也是音乐的全部,所以这些平日里听觉发达的孩子上了钢琴乐啦:这比大人们说话的抑扬顿挫更悦耳(并且还没有责骂的信息呵呵),如鱼得水!这就是为什么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原因——因为他能从他人语言细微强弱的变化感受捕捉到变化的情绪,他的共情能力强,自然体会到他人更强烈的爱与恨,孩子是不忍心伤害别人的,当然不会热衷做让妈妈伤心的事了。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琴童家长急于考级,孩子的习惯无法在一个长期放松的自然形态下慢慢建立,这样的孩子从各个角度看与多年静修的琴童相差甚远,这也是我很担心的。

讲到这里,大家就大概猜到为什么我们在初期学琴,不推荐背谱看键的原因了:孩子为什么背谱?看看成人学琴就知道——是因为紧张找不到键位 成人的紧张度更明显 因此更容易感受到。因此孩子在学琴过程产生的这些问题 家长们要体谅更要欣赏——在一个毫无经验的领域你的宝宝他能主动的用背谱来解放眼睛帮助手找位置,说明孩子们有解决问题的本能,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不要用你的巨大力量(对于孩子而言)来轻易否定孩子的无能,而要鼓励他与家长一同尝试一种新的解决找键问题的方法,总对孩子说“错” 、“不”的字眼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探索和认知新世界的动力,他不是变乖了,而是变傻了,家长虽然通过快速否定快速的解决的问题,可是孩子却留下了内伤,在将来大了,家长就发现孩子要么是什么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处处受气,要么是蛮不讲理过激反抗,无法与社会融洽,那个时候家长后悔莫及有什么用呢?因此,我要再次强调的:

孩子弹错了,家长要温和坚定的让他来一遍,不要有不耐烦的表情,也不要说:“错了!”之类的话,总之平静如常!孩子几遍努力下来,只要较前几遍有进步,家长要满心欢喜的伸出大拇指并且很大的声音说:“好!”,注意,这个声音要比生活其他的表扬要明显响亮,让宝宝感觉到钢琴带给他的爱与荣誉比其他事都多,这就能让你孩子推迟甚至消除“厌琴期”的到来。因此家长的一个好教育习惯,带给你和孩子将是收益无穷。做与不做之间,长年累月下来,竟然是天堂和地狱之别。

哈哈,这里也有个小秘招:我也在教学中常常看到特别七窍不通(一句国语说三遍他还在自己弹自己的不睬你)的学生,有时候受不了了,就走到门外,从1数到10,再走回来上课,心情就平静不少。哈哈,什么?你说如果太太太生气怎么办呢?那就从1数到1000000000呗!哈哈,我们教研室都是这个办法,历史最高纪录是数到1260,因为学生拒绝放弃用两个手指弹音阶哈哈。




咳,大家笑一笑,咱们轻松一下:

我出两道题目,大家杀杀脑细胞:

题1   这三个秘书,那个才是真的专业文字处理秘书,她们的打稿方式分别是 (     ):

A 抬头盯着稿 ,然后 低头看键盘 ,然后 抬头看电脑屏幕

B 抬头盯着稿 ,然后 瞥电脑屏幕 ,键盘盲打

C 瞥一下稿 ,  然后 盯着电脑屏幕,键盘盲打

题2   还记得童年学骑车的经历吗?请问如果是在一个无人空旷的大操场,你是用那种方法学会骑车的(  ):

A 骑车时低头看自己脚运动的状态,回忆父母教的正确姿态。

B 骑上去眼睛平视前方,骑着骑着就能掌握平衡了



答案揭秘:题一 B ;
          题二属于送分题,当然是B啦呵呵!


我来分别解释一下:

题一中大家可以排除的当然是A,因为这个秘书如果不是吃了摇头丸就是借工作之便做颈椎操,这样打文稿不仅超级慢,肯定也是错误连篇,因为光是每一次的连续三个——找书稿位置 键盘位置 文档位置 的时间就可以让经理等到退休才拿到这份打印稿了。悲剧人物,表示哀悼。

B和C如果不仔细琢磨,好像差不多,可是等我们看到经理阅读到C文稿的时候勃然大怒的表情就明白了:C秘书打的文稿错误百出,因为她是看文稿背下来打在文档上的,背诵过程难免有错。

B秘书当然是我们这次真正的行家里手了,良好的专业习惯让她的文稿一字不错,速度迅速,因为她的秘诀是:盯紧原稿,手指摸着F键H键上的凸起标记位置找准快速盲打,以原稿为核心依据,用余光校稿。

题二,有没有哪位同志谁选A?请选A的神人前辈举个手,并将您近期的7寸彩色生活照片传一张给鄙人,小生不才,回家苦心研究一下。呵呵

这个答案太容易了,我不甘心啊!那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下面请跟随我做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考验一下各位有没有当钢琴家的潜质:请闭上您美丽的双眸,在没有视觉帮助下找一下你的鼻尖,并且一定要准确无误的把你的食指手指尖放在鼻尖。  有做到的吗? 啊?什么?!!没有眼睛你们居然都做到了呵呵??

厉害呀!我崇拜大家(哈哈当然 我也能做,我也很崇拜自己)。

恭喜大家都具有钢琴家的潜质了,这就是——感觉。它不同于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却联通着所有的觉,它来源于这些却高于这些,直达心灵

大家都记得童年学骑车的经历,为什么不看腿??向前看的感觉是什么,还记得吗?细细回忆一下:孤单无助、惶恐不已,手脚都好紧张僵硬。各位请记住,这就是你家宝贝学习盲弹时候起初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请大家记住这种感觉,来感受你孩子内心强烈的这些困难,这可以让你生气的时候不会那么愤怒的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他居然搞这么半天笨死了”。

接着,我们骑着骑着,会感觉到一丝平衡,继而慌乱中抓住这一丝感觉,平衡的本能促使脚飞快的蹬了两下,一种飞翔般的自由带来巨大无比的胜利感!真是让人欣喜若狂 毕生难忘!请各位同样记住,这就是你孩子在我们耐心安全的多次引导下取得胜利的情感体验

好,这两个题目到底要向我们传递什么神秘信息呢?咱们下期再接着聊(呵呵不知不觉 快凌晨三点我实在太累了):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盲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9: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哦,就是单音卡片不知道有配音吗?{:2_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6: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5.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盲弹?

帮助孩子放弃以前的本能行为,而接受家长引导的新方法,需要家长要有猎人布陷阱的耐心:)

大家都知道,如果徒手直接捕捉一只野兔有多难,不仅让你跑的精疲力竭,而且兔子也会因为你的扑惊魂不定受伤掉毛。如何完好轻松的捉野兔呢?我们避免生硬的正面冲突,来做个亲子小陷阱:

这个过程需要几天的时间

准备阶段

一、做陷阱:

选孩子状态好的一天(好的睡眠 好的心情),晚上在孩子练琴前,秘密告诉他,如果今天练琴表现好,结束的时候会和他一起做游戏。孩子的表现很容易因为期盼而表现积极,在他弹的努力的时候大大夸奖赞叹他,给足甜头,让他内心充满喜悦

二、引诱琴兔琴猴 步入陷阱:

这次的练琴时间因为孩子的卓越表现而提点5分钟下琴,到了那个时间,家长开心的拍拍孩子的背眉飞色舞大声说:“你太厉害啦今天!怎么突然变这么棒啦?!我好崇拜你呀!行!今天练琴提前结束!因为你的表现实在是太棒了!",然后可以把孩子直接从琴凳上抱起来转圈,孩子会高兴得笑着尖叫。

然后做游戏:看看谁能最快的在琴键上找C,谁输了就刮鼻子,家长当然要开始装得又笨又迷糊,被刮鼻子后,惨叫不绝就地打滚......之类极尽笨蛋之能事,你越笨他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强大,安全感和自信会急剧增加,这个时候条件开始成熟.

三、准备收网:

家长突然:“噢!!哈哈!”疯狂坏笑,“我知道你的诀窍啦,因为它在两个黑键的左边,而不是三个黑键的那里,原来是这样!”然后功力大增,开始和孩子势均力敌的比,刮了孩子几个鼻子,大叫:“看我的厉害!”然后按键。孩子也会用更大的气势学你的语气说:“看我的厉害!”然后按键,越比越激烈,

这时,家长突然跑去把琴房灯一关,“哼!我不开灯也能找到它!”于是野兔野猴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在黑暗中学会找C,辨别如何感觉键位。这就是让耳朵听,触感辨的过程。

这就是让孩子感受用耳朵弹琴,而不用眼睛弹琴的第一次体验,让他喜欢这样玩游戏,去多多刺激听力,大有好处。

上琴阶段

弹琴的时候,找一个熟悉简单、音区相对集中稳定的谱子,把它复习一遍,然后将一个纸板(单色最好,尤其黑色)再来做单手手指逮小音符的游戏,鼓励孩子平视谱面,慢慢用他的触感和听觉把这些音符摸出来,错的时候鼓励说:“错音没关系,你很棒啦!咱们再慢慢找”直到他把这个音找对为止。大大赞扬(此时不要苛求太多手型,孩子一下管不来这么多,等熟悉稳定后再提醒他)。

先单手,后合手。慢慢来。不急着一天搞定。

好了,就这么多了。呵呵。每个孩子不一样,操作起来会有很多不同,家长可以参考着变化一下。

唉,本来在生活中几个动作几句话就说明白的,在网络里得要想半天,表达上还不容易精确。太费脑细胞啦哈哈。郁闷。看不懂的家长尽管问。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6: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6.孩子上琴的坐姿以及常见的问题

刚忙完一天的学生,想到一些常见的坐姿问题,趁着这几天有空想写一下,在过几周就要准备要宝宝了,每天上网的时间肯定不多。

好在其实琴童的基础部分的东西技术量并不多,以上说的这些已经是核心了,论坛里面有很多漂亮帖子,讲的很好。

初期就是围绕这些问题不停的重复和坚持。

下面我说说坐姿

1.孩子的琴凳的高度应以孩子坐上琴凳,双手置于琴键时,肘部与键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自然下垂于侧身的上臂与肘部形成略大于90度的钝角为宜。身体宜略微前倾。



2.脚垫的高度以脚放上去后,从大腿根到膝盖处略呈略大于90度的坡状为宜。不可呈锐角,因为那样会使孩子重心向后仰,完全违背弹琴发力系统。


坐姿的三个受力点:触键点 座点 脚点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另外,我谈谈孩子练琴时容易做出的错误姿态

1.分手的时候,一只手弹,另一手撑在谱架上。这样会扰乱整体的放松状态。虽然是常见问题却同样是危害最大的习惯,就像蟑螂鼠害。

2.在基础练习的时候(尤其是哈农),注意看看孩子的背影,有没有歪肩。因为发力不均造成的大臂等的局部僵硬是常见的问题。如果歪肩了,就将手掌柔和的搭在孩子正在演奏的肩上,提醒他放松,让孩子深叹口气,肩部会自然放松。当然根源问题可能还要和老师沟通才能彻底解决。这个方法只是限制不良习惯扩大化。

3.有时候孩子坐久了(大概半小时以上)就会喊麻。原因是屁股坐的部位太多了,压迫大腿根部的静脉管,在钢琴学琴过程中,琴凳不是如沙发一样一屁股坐满的,而只坐一小半,有的资料是建议坐 1/2,有点推荐1/3,这都可以。按我的经验,琴童小屁股太小,很容易怕滑掉下来 通常坐得比较满。坐琴凳的标准 以孩子把腿根不压迫为重点。因此家长要注意脚垫的高低,太高了重心后仰产生大范围发力问题,太低了大腿根容易勒到影响血液流通。

4.脚乱动或者不放在脚凳上。这样很不好,没有良好的立足点,不能抵抗将来中高级乐曲中键面给身体巨大的反冲力。我还是非常强调好习惯从早培养,不能只看当前,要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做好足够的铺垫。检验办法,游戏:在他弹完一段,家长突然喊:“起立”,如果他能不调整脚就能很快而稳定的站起来,就说明脚部支撑良好。偶尔抽查几次,孩子就容易养成习惯,比强迫提醒效果好的多,当然不要忘了,做对了要表扬大大的有,没有赞扬的孩子长期以往弹琴就象咱们干活不发工资的感觉一样呵呵。

好啦,累啦!看残奥会开幕式哦,运动员还在、、、、、、、、、进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6: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7.需不需要标准手型?

很多琴爸琴妈都会为孩子的手型头痛,王炎论坛龙飘飘有个帖子很好(嘿嘿,顺便把转一些他的好帖看看),里面关于讲到国外不讲究手型的一些论点,这是比较有道理的,但是好像又觉得不可理喻匪夷所思。

呵呵,有道理,却又不合情理。为什么?因为国内的手型指的:
1.静止的手型:手指摆放的位置和形状。
2.运动的手型:手指在运动过程中的支撑(是否翻指?是否掌关节塌陷?.....)

国外的手型多指静止手型。因而并不严格要求手指长短不同的学生做到完全相同的动作。而第二种运动手型 独立成为“手指支撑”单项。这样很好地释放了个性手指的独特优势。

因此国外不讲静止手型,是因为他们文化中自由、以人性为本决定的教育性格。

而国内情况不同,中国人比耗子都多,没有人主动关注你,除非你够棒。因此教育更容易走简单见效的路线,但是大家都知道,长得慢的树木都有密密年轮 通常都是贵不可求的上等木材,长得快的树木密度当然不如前者。因此,这样的现状是我们环境成长所致。我们要冷静看待。

比如施坦威三角钢琴的优越是大家共知的,可是为什么?因为在它的工厂,一架钢琴需要近120个工种、400名工匠历时九个月到一年才能完成,而雅马哈这样已经比较优秀的钢琴厂每天就能生产近1000台钢琴。为什么生产时间这么长?因为施坦威充分尊重每块木材,老工人都凭着对木肉的理解来做工,这完全是经验而非机器的强行介入。因此雅马哈的技师到施坦威学习时几乎崩溃:因为这些工人没有大把大把可拷贝的数据,只有满脑子的经验和宝贵的感受。(呵呵,当然施坦威技师也比较崩溃,他们觉得这么快的生产量太神奇,不可理解)

中国的教育模式从历史的角度和权衡利弊的角度来看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在美国的高级实验室,中国科学家的比例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呵呵,我国目前是YAMAHA的教育状态,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哈哈。

那么我们到底讲不讲静止手型??

我个人觉得要简单的规范一下,我实话实说我通过一些实验得到的体会和理解,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手型要圆?

实验1.请大家到冰箱取个鸡蛋,将它均匀握住,用尽力握碎它。如果均匀到每个手指用力紧握,是很难将其握碎的,除非你将力量集中到某个点上(比如大指尖)才能将它顶破。

说明:圆形是最优秀的分散传递力量的形状

实验2.用相似大小的一个半圆型的瓷碗和一个方形盒状的瓷碗,用同样力量扣击窗台边沿(如同手掌扣向琴键),哪个先碎?

答案是方形因为不能良好承导分散力量而变成豁口簸箕:

说明:半圆型是最优秀的手型,因为它能最均匀分散学生发力后琴键回应的反冲力

因此,我们的标准手型选用了半圆形,以手指每关节的凸起为标志。

为什么有很多的钢琴家不是标准手型?

因为标准手型适用于
1.学琴初期,如同先楷书再草书一样有成长的过程。琴爸琴妈都知道,自己的宝宝并没有很稳健的力量去弹好每个乐曲,就如同拿不起20公斤的健身运动员在努力学习举起22公斤的东西,教练只能尽其所能教导他如何最良好的节省力量,但是随着锻炼的增强,健身运动员可以轻松拿举65公斤了,教练还需要要求他在拿举22公斤的时候用办法节省力量吗?
2.常规手型的学生:手型比例属于常规。

标准手型不适用于
1.整个学琴过程不做任何调整。学琴通常不是短期的,3年5年10年孩子成为少年,手型比例会扩大,产生很大的差别。曲目也会越来越丰富,有些高级技术不使用(就比如8度和弦,手如果不是超大,掌关节是很难保持凸起。)
2.非常规手型:钢琴家不少是这样的手,有的三关节太长不能保持圆型,有的手指肚特别肥厚容易碰音等等,有个别孩子小指特别短,或者某些关节特别长等等(主要在12岁以后比较常见)

好了,我今天又有点晚了,为了避免更不乖,今天就到这里。

请听下一讲:8.一个针对训练轻松抬高的独立手指的有效小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7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