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6|回复: 0

玩转古典——郎朗回母校学术交流大师班音乐会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5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玩转古典——郎朗回母校学术交流大师班音乐会侧记

        作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从来不缺乏音乐人才,以至于将“人才辈出”看作为我们学校量身定做的成语都不太过分。而像郎朗这样在如此小的年龄即已在世界古典音乐舞台大放异彩并在钢琴演奏这一强手如云的领域取得突出个人成就的青年音乐家在我们学校也不多见。郎朗是我们学校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当然,能在人才济济的中央音乐学院里脱颖而出,除了严父的管教和老师的悉心指导,郎朗自己高超的手指技巧和超人般的音乐领悟力也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今天郎朗应母校的呼唤,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一个下午回母校向同样具有超凡演奏能力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学生奉献了一堂异常精彩的大师课。相信看过这次大师课的人肯定都会对郎朗飘逸洒脱的个人风格和自由流畅的演奏技巧叹为观止。
        
        欣赏过郎朗卡内基音乐厅现场录音那张唱片的人都能够清楚地记得那张唱片中郎朗演奏《唐璜》时的热情奔放,今天的讲课曲目单上要讲的《唐璜》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家期待的一大亮点。而大师课开始之前,王院长亲自到场并发表了令所有人激动不已的决定显然抢得了头彩:郎朗被任命为我院的客座教授!这是我院建院以来获得此荣誉的音乐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这一任命不仅仅是对郎朗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向所有从事音乐的人们发出了信号:只要你在自己的音乐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管你的年龄大小学校都会向你招手的!
        
         大师课的第一首作品是赵屏国老师的一名小学生弹的肖邦《流畅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小姑娘的触键非常好,这一点也得到了郎朗的充分肯定,针对小姑娘节奏、层次等细节上出现的问题,朗朗作了非常明确的示范。朗朗对肖邦的深刻理解融会于他的谈笑风生,不经意间马祖卡的节奏特色,肖邦独有的半音和声和细致的踏板交替都已点明,在示范演奏中郎朗的极其细致的力度表达与近乎自由的演奏状态给所有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稍后上来演奏《唐璜》的是一位只有15岁的福建小伙子。没有想到年龄如此小的附中学生竟拥有如此惊人的手指机能,整首作品一气呵成,虽然略出小错,但是良好的爆发力在音乐的高潮处不可抑制地爆发还是使听众们在心底大呼过瘾,曲子刚过完第一遍场下的人们(包括笔者)便报以热烈的掌声。面对已经是如此辉煌的演奏,连郎朗本人也是惊叹不已。当然赞叹过后的讲评还是更为精彩。针对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郎朗列举了大量实例来表达莫扎特在《唐璜》里主要表现的内容和莫扎特本人在《唐璜》里表现出来的雍容气质以及李斯特对歌剧《唐璜》钢琴织体化的方方面面。在讲到如何去表现这首钢琴作品(即切入正题)以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根据他的示奏和动作去感受唐璜、死神等等音乐所表现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唐璜的好色、贪生怕死等等性格特征在郎朗的指尖里不断闪现,听众的耳朵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最后上来的学生演奏了李斯特的《英雄》。可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吧,在八度连续进行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错音,过分的紧张也使得作品的英雄主题做得不够宏大,郎朗针对主题的理解问题作了较为详细地解释,在模仿了鲁宾斯坦的层次分配之后向这位学生讲解了如何通过触键的变化借助音区的拉伸将恢宏的主题背景演奏出来;在学生暂时还不能掌握的某些乐句,郎朗也没有强求完美。由于时间关系,郎朗先生为了要赶晚上的飞机而没有演奏节目单上的最后一首曲目李斯特《狂二》,但是仅就这一堂生动的讲演,在场的所有听众就已经比较满足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郎朗非常爱用“玩”这个词来表达他是如何去表现作曲家要表现和听众们要得到的音响效果。这个简单的“玩”字其实也正是目前郎朗个人艺术观念最为精确的总结。不要小瞧这个“玩”字,曲曲一个字就能够明确郎朗对古典音乐所采取的独具特色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讲,“玩”字既透露出了古典音乐永恒的生命力,更显示了郎朗不断挖掘古典音乐生命力的艺术取向。作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显出萎靡态势的古典音乐界,除了各类新型音乐形式的发展与种种通俗音乐的充斥造成的市场冲击,日渐丧失的内在生命力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因。很多人抱怨目前的古典音乐家的演奏多少都有些程式化的的取向,相同作品唱片风格的日趋单一即是明证。仅以钢琴音乐为例,20世纪早期大师(如施纳贝尔、科尔托、菲舍尔、巴克豪斯等)留下的唱片虽然录音效果很差,错音也时常出现,但我们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透过作品显现出的鲜明的演奏个性与气质。所以,如何不断挖掘古典音乐的特色,如何在保留古典音乐雍容华贵气质的基础上融入演奏者的个人性格,如何在把握作曲家情绪表现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凸显时代特色与民族特征,不仅仅是一百年前的钢琴家要考虑的,也同样是当代钢琴家要不断思考与总结的。同样的问题在其它的音乐领域里也有表现。重视技术的训练,造就了一大批技术无懈可击的音乐家,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音乐家生产线”,不仅在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出现,同样的态势也存在于其他国家。这就是造成古典音乐生命力日渐衰竭的病根。笔者在此无意否定基本功训练对于音乐技巧表现的重要性,只是想重申一点: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在充分照顾技巧表现的同时做到情绪的细微刻划。“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所以如何辩证地处理技巧与情绪这一对存在于音乐表现之中的矛盾体,是从事古典音乐的所有人都要终生不断思考的问题。“路遥遥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限于笔者能力所及,仅能将此问题引出与大家共勉。希望所有的古典音乐表演家都能在自己的演奏生涯中不断思索这一永恒的问题。郎朗以自己的音乐实践为我们做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答案,也希望我们的钢琴界能够出现更多的郎朗、波格莱里奇,给出更多更具个性的答案,这样我们的钢琴事业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6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