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8|回复: 2

《钢琴学习论》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6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振纲《钢琴学习论》之三
            (三)钢琴学习的阶段论

      学好一首钢琴曲是每人各有不同的。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在第一次听完李斯特献给他的作品后便能立即当众重弹出来。苏联著名女钢琴家贝拉 • 达维多维奇在接到一首新钢琴作品时总唱个不停,她认为钢琴家可以从歌唱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特别在分句方面她要让钢琴说话,让钢琴歌唱,让钢琴与之交流,这样她也就自然学会这首乐曲。这些毕竟是钢琴家们的表现,是天才们的杰作,我们只能把这些当故事般地欣赏欣赏而已!
  现实是从娃娃学琴到成为一名专业钢琴手,路漫漫兮熬煞人。十几年寒窗方见端倪,而最后结局还不得而知。是什么拖了钢琴手成才的后腿?1.教材重复。2.练好一首乐曲各人因条件、能力、兴趣、习惯不一而有快有慢。有些老师认为练琴纯属学生的事,不在教学涵盖之列;有些学生认为练琴就是练琴,关起门来看着琴谱,动动手指,只要时间到,即刻便可熟能生巧;旁观者则会认为:练琴过程不必过多人为干预,还学生一个在琴房的安静。至于练琴要讲究步骤、次序、层次……岂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多此一举?
  笔者认为要学好一首乐曲应该像盖楼一般,从画图纸、挖地基、夯土层、架梁柱、砌砖墙、封楼顶、安门窗、接水电……一步一步做起。对钢琴水平高者能做到因繁就简,而对水平一般者就必须如此了。著名钢琴天才基辛,在他自述怎样练好一首钢琴曲时说道:“我通常喜欢把一个新作品分成几个阶段练习,每个阶段持续几个星期,随后把它放在一边,在不同的阶段练习期间作品不断成熟,对练习技巧艰深的作品尤其有效。”
  而在我们周围有时却是另一种怪景:学生在老师上课时频频点头称道,而一回琴房便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新曲目兴致勃勃,热情高昂,但曲子久攻不下,质量不升反降后,情绪马上就跌入低谷。更有甚者,一首曲目已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但错音、别扭的指法仍像幽灵一样跟随着,曲子老弹不完整。以上这方面可举的例子真不少,原因诸多。但在钢琴练琴方法上不得法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急于求成、囫囵吞枣来学习一首曲子,肯定只能欲速则不达。
  练好一首曲子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视谱阶段:当拿到一份曲谱到在钢琴上能完整无误地把它弹奏下来的这段时间称为“视谱阶段”。它是弹好一首钢琴曲的起步阶段,它要求音的位置、时值、指法能正确到位。美国钢琴家史兰倩丝卡把这阶段称为练琴第一阶段,她叫它为“丑小鸭”阶段。她说:“除了以往练过的曲目不需要特别的训练外,所有新的乐曲都得经过这个不成熟且尴尬的阶段。”史兰倩丝卡把这阶段叫“丑小鸭”阶段是再形象不过了,因为在这阶段的弹奏中:艺术形象是朦胧模糊的,在弹奏中,还容易出现错、断、乱的毛病。就这方面而论给它一个“丑”字的确不过分,但“丑小鸭”是一个可爱的称呼,因为人们往往寄托于它的未来,能变成一只美丽的“小天鹅”,也就是不久的将来是能把这首曲子在舞台上完美地、深情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为此在这个阶段应养成一个良好的视谱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我们应注意的是:
  首先宁慢勿断。视奏阶段最大的敌人是弹奏中的急和快。其实每个人在视谱中都有一个能基本上看清谱上音符位置和时值的速度,我们把这个速度称之为视奏的基速。随着能力大小不一,每个人的基速在视奏中也是不一的。一般情况我们都有在视谱中把基速弹得太快、太急,使我们看谱时眼睛根本忙不过来。在视奏中如何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基速来弹奏便成了视奏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基速?我认为还是应在“宁慢”二字上做文章,在慢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惜分段、分句,分手去视谱。
  视谱时容易断主要是弹奏中的急性子造成的。在视谱伊始这种急躁心情是可理解的,但它却使视奏的正常韵律受阻,节奏扭曲,在一些主要音或节拍上发生了断断续续的重复,以至最后全曲在仓促中收兵。日本钢琴家赤沢立山等在所著《钢琴技巧的一切》一书中所道:“视奏起初速度要慢,这时最忌讳的是时常在某些小节或每一节拍上中断后重弹,如同口吃者在说话那样。”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与之决裂的勇气和信心。在弹奏中用“慢”字当头,塑造一种安静的状态。
  其次要固定指法。这其实是钢琴学习者甚至是钢琴初学者的“专利”。因为这样有利于对音在键盘位置及音乐的记忆,进而能较快地练熟一首钢琴作品。
  舞台上的钢琴家,演奏时的熟练,简直可用得心应手、呼风唤雨来形容。但他们如此不俗的表现决非天生所赐予,都是从指法学习、使用、掌握、研究、运用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就钢琴学习者甚至钢琴初学者而言:固定指法使他们迈出了触摸指法的第一步;固定指法让他们将来在面对不同指法时也能辨别其优劣;固定指法更能激起他们每人对适应自己指法的广阔想象;当然固定指法在练好一首曲子的视谱阶段,还能排除指法多变的干扰,增强对音符、音乐的记忆,提高识谱速读。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阿列克塞耶夫在《钢琴演奏教学法》一书中写道:“应要求学生从钢琴学习的最初年代就要开始培养自觉的对待指法的习惯,要和不注意乐谱上的指法记号(即固定指法)的学习态度作斗争!”
       (2)打基础阶段:我们弹一首乐曲,如同建一座艺术圣殿,也须为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一句话:“大钢琴家必须同时兼备弹出强音与快速音阶的能力。”意思是能弹快、弹强是弹好一首乐曲最重要也是最显眼的两项技术手段(当然还有其他表达乐思的手段),那么如何让这些技术手段在曲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呢?
  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经常说:“快的感觉不是靠一个音接一个音之紧,而是靠一个音与一个音之间的间隔恰到好处造成的。”这句话把快与平均的关系突显了出来:快的感觉不是建立在音与音之间越来越紧凑的基石之上,而是由平均的音向前流动倾泻而成。结论是:快必须得到平均的支持,平均是快的必然基础。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亚宾说过:“即使是fortissimo也应该听上去柔和。”这句话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就是:音量弹奏不论大小都得保持放松的状态,放松自然就成为力度弹奏的后方大本营。德国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彪罗曾经说过:“学习音乐的人,首先要从节奏开始!”言外之意就是节奏是学音乐的先导,它当然也是音乐入门的根基。
      综上,弹奏中平均、放松、节奏严格是打基础中最主要的三项基本功。应该在此指出的是:这三项基本功是相互联系的,它不是专对某项技术指标的扶危济困,而是弹好一首曲子所必需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弹奏中的平均呢?首先我们要说平均可分绝对平均和相对平均。绝对平均是指弹奏中每个音和音之间都保持着绝对的均分,这是我们大多数的弹琴人在理论上所追求的,但在实践上却是很难实现的。这因为从听觉上来讲神仙也不可能做到那么精确细分。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获得弹奏中的平均呢?我认为应掌握相对平均的理论和技巧。首先要求把横向进行中的音符按律动分成组(每组至少三个音,也可四、六、八个但不要太长),然后在每组抓住最不易弹平均的音(往往是每组尾部两个或多个音),令其在耳朵的督管下,把它弹平均;最后用这些平均音的感觉去影响其他音之间的平均,并以此获得整曲听觉上的均衡。
  现在大多数钢琴学子接到老师把声音弹平均的指令后会神经绷得紧紧的、耳朵竖得高高的,对不平均的音施以侦查、捕捉的工序。但整个过程显得被动和无序并让一些不明显的不平均音蒙混过关。尤其在一些不平均的音聚集较多的区域,改正工作会显得捉襟见肘。此时如果我们采用相对平均的理念工作,就可克服这些弊病。
      放松状态就是我们在弹奏中的“自然”“舒适”的状态。这个议题已我在上一章“钢琴弹奏的科学性”中“钢琴弹奏的状态”一节中表述过,这儿就不再重复(雨注:该文随后就到)。下面仅从生理的角度补充讨论一下:如何正确找到这种自然、舒适的放松状态。
  打开手掌我们可以在手腕以上掌关节以下看到在手两侧、两块大小不同的肌肉块,我们把它叫“侧展肌”。侧展肌几乎被虎口、大指、手腕包围了起来,我们要考察一下在钢琴弹奏中虎口、大指、手腕的动作能否延留,保持住侧展肌上的自然、舒适的感觉,而不使它遭受破坏。实践证明虎口过分扩张时容易拉紧侧展肌;大指长时停留在翘高位置容易绷紧侧展肌;手腕使用不恰当的“压奏”容易连累侧展肌,也就是说虎口不紧、大指不翘、手腕不压时侧展肌才能获得持久和稳定的放松感觉。有了手部的放松,为了把这种感觉通过侧展肌向全身的扩展,就还要在弹奏中注意肘部自如、肩三角肌下垂、胸部气息平和……完成自然、舒适的放松感觉在全身的传递。
  音乐家的圣经是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始:“万物之初先有节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基础的基础。有了严格的节奏,音乐才能生动地进行。《钢琴艺术》2006年第11期黄瑂莹对周广仁的采访文中我看到以下一段话:“朋友的孩子准备考某音乐学院,那里的教授也认为他可以考取,家长请周先生给学生上课,课后周先生直率地说:“你的技术还是不错的,歌唱性也很好,但是你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感不好,这会影响你的发展,假如你要我发表意见,我认为你最好不要走专业音乐这道路。”笔者为周先生一席话的真诚所感动。周先生这番话也使笔者明白了节奏感对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的确,节奏差对音乐进行是个致命伤,尤其在缺失对内心节奏的感觉,这种伤痕即刻就会动摇音乐大厦的根基,它使音乐的美在瞬间不复存在。所以大多钢琴教育家在选拔人才时、在业务考核时都把它列为重中之重的条件来思量。
  节奏不严格究其原因有三:①技巧上有障碍拖累了节奏的正确,这种由技巧引起的节奏问题往往表现在某一段、一句、甚至一个动机上,待技巧克服了,节奏自然而然也会恢复正常,重见光明;②习惯性不严格造成节奏的损缺,此病多为练琴上的“懒”字酿成,学生在平时弹琴中从不去认真数拍子、打节奏,不把节奏上的松散、随意当作大敌来对待,必须给其当头一棒,令其醒悟;③素质上的困惑延生成节奏上的扭曲。这多是缺乏学习音乐的才能导致。(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08: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教材,相见很晚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7 14: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正是我家需要学习的,对我们很有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6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