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6|回复: 2

孩子学琴为什么会讲条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7 15: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孩子爱讲条件,并非孩子固有,而是家长一步步造成的,等到孩子提的条件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接受不了时,才想到这样下去不行,得找个解决的路子,否则自己真有些受不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真正想解决问题,还需要家长的耐心、智慧和技巧。


一、家长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


  是不是自己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种任务、达到一个目的,就给孩子提出一个,交换条件,比如“好好弹琴、做作业,就奖励5元钱”等。如此,反反复复,时间一长孩子也就逐渐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他们要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也会对家长提出“交换条件”。而家长对孩子的每一次妥协或满足,都会强化孩子的“条件意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在“无条件”状态下去学习、做事。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这种状态,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附加条件。


二、家长要讲明道理,激发内在动机。


  有的家长不好好思考孩子学习、练琴、做事的意义和道理。总觉得给点小的“刺激”便会引起孩子的反应,这可能会暂时起作用,但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因为心理学上有个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问题,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这就是人们说的德西效应,在家庭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造成了不给条件、不满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于是家长让他们学习、练琴、做事,他就要向家长提条件,造成了家长的被动局面。


  因此,家长应讲清学习、练琴、做事的意义和相关的道理,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练琴、做事的感情和兴趣,增强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这种来自内部的动机会持续推动他们的学习、练琴及做别的事情。


三、少物质刺激,多精神奖励。


  孩子小的时候,有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刺激,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的不断增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家长在精神上的鼓励可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孩子讲条件,基本上是物质条件,若不断满足,长时间会不断刺激他的物质欲望,专注于“物质享受”而不是学习。更有甚者,物质欲望膨胀,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吉利琴行https://jlqhpiano.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6: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7 16: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常犯的{:soso_e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7 1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