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开心的妈妈

开心的外语成长记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6: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教他活得更有「味」
  ??
  ??谈完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的教育,对我来讲,还只是小学教育的三分之二。最后一个主题,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情感教育:欣赏大自然,爱惜小动物,以及藉着音乐、绘画、舞蹈来发舒情感或情绪的能力。
  ??
  ??人活着,如果没有了热情,生命还有什么味道?人活着,如果没有了热情,那和木乃伊有什么差别?人活着,如果没有了热情和理想,而只有野心,那又和野兽有什么差别?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却多半是没有热情和理想,顶多只有野心的「空洞的人」。假如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定是要逐渐消除掉人的热情和理想,剩下「率兽食人」的野心,那么一场核子战争消灭掉所有人类绝对不是「不人道」的事。干脆把这种「进化」到不值得生存的生物给灭绝,以便把宝贵的地球让位给更值得活下去的物种,才是一种「人道」的行为。旧约圣经里有天火焚城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乍看似乎充分表现耶和华的残暴;细思下却可以体会到人类贪婪的丑态,以及以色列人对这种贪婪的义愤。
  ??
  ??人没有了热情和理想,不只是可憎,也是种自残。就像第一讲所提到的,人活着靠的是意义感,但意义感来自人的热情与理想。没有热情和理想的人,只能用野心去包装他的空虚和恐惧。如果你敬佩地告诉蔡万霖:「我很敬佩你赚钱的本事」,我相信他会告诉你:「我活着不是为了赚钱,你想想在国泰企业底下有多少家庭靠我维系生活?国泰企业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他在说谎吗?假如是,他为什么要说谎?说谎岂不正意味着他确实认同着一个比财富还要更高的人生价值或理想?其实,即使再贪婪的人都还是有他的理想,他只是克服不了私心而已。没有理想和热情,活着不只是乏味,甚至夜半无人时还会恐慌。因此,假如教育不能给我们下一代提供人生的理想,和培养他们的热情,那么教育的首要任务就算是被废弛了。
  ??
  ??当然,我们不可能去和国小学童谈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大学生如果可以被激发出一点理想来,首先他必须先在中学时代就培养出足够的热情。但是,中学生可以有热情,其实是国小阶段就该萌芽了。如果国小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大自然,没有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独处的喜悦,他们不会甘于寂寞,而会去创造自己的快乐:电玩、电视、逛街、漫画,再无聊的刺激都好。可是,孩童天生是有能力从大自然、小动物中培养出较细腻、安静、自得其乐的快乐的。如果我们带他们去看海边的沙蟹,他们可以疯了似地玩一整天都不想回家;甚至于没有任何生物,只要有一堆沙和海水,他们就可以玩到天黑都不想回家。这样子地长大的孩子,以后你要教他「快乐不一定要用钱买」,他很容易就可以懂;不曾有过这种童年经验的都会小孩,要教他「不费钱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明明他一生的快乐都是用钱买的!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机会,他们么都可能会喜欢,甚至还可能很投入。带他们到山上去玩溪流,到新竹县郊区看客家建筑,说不定他们长大后的业余嗜好就是登山、摄影、地方文史或建筑,甚至于这些兴趣说不定就发展成他们一心一意要从事的职业。兴趣愈广的人,他未来的一生愈亮丽、开敞、宽阔。书没读好,中学时候还来得及补救;小学毕业时沾染上无聊的嗜好,或者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要期望他以后有热情就很困难了。
  ??
  ??对于各种艺术的兴趣或才艺的培养,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最好。儿童的音感,六岁以前必须开始训练,否则愈大愈难培养。很多人让孩子上才艺班,却不知道为的是什么。等到小孩子艺术方面的兴趣真的超过对功课的兴趣时,却又慌乱起来,怕小孩功课不如人。对我来讲,艺术不是一种「内在美容」的手法,也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可以用来表达情绪的有利工具。每次看到南美黑人连在教堂唱圣歌都会身体随着韵律摆动,我就既羡慕又感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竟然变成没有能力抒发内在情感的族群?听到音乐不会感动,唱歌跳舞时肢体、声带绷紧到如同绞刑架上待决的死刑犯,当演戏的能力也全部退化后,我们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抒发我们内在的情感?假如我们的情感都变成了被囚禁在身体里的囚犯,长年累月的积压下,人能不阴阳怪气吗?而一个欠缺情感表达工具的民族,他生气的时候,除了摔碗盘之外,恐怕只有使用更粗暴的方式了。
  ??
  ??另一方面,艺术是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族群的情感的有利工具。我们常笼统地说: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升华。在我来看,艺术是一种很单纯的东西:它以最直透的方式,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
  ??
  ??启发人类情感的最有利环境,一是大自然,一是艺术与文学。大自然没有言语,但是细心去体会的人,却可以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里,感受到远比上咖啡厅、逛街、唱卡拉OK还更能令人整个心灵都舒展开来的那种喜悦和饱足:在春天温润的空气里,秋天清澈透明的光线里,相思林和木麻黄的姿态里,从林间撒落下来的阳光里,西风咆哮而过树林,溪边迎向暮霭的秋芒,夏日午后随着凉风而来的荷香等等。我们如果能够培养下一代欣赏大自然的能力,他们一生可以得到的满足,将远胜于单纯的金钱收入。
  ??
  ??而艺术,则往往可以告诉我们不同族群心灵里深刻而广阔的世界。在黑人灵歌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民族如何去面对奴隶的命运,并且在深沉的悲哀里,仍旧等待着来自彼世的心灵安慰;在南美印地安人的传统木笛伴奏下,我们听到流浪民族的怀乡,和那种趋彻着所有人类往未知之境前行的好奇与等待。在林布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人对宗教的渴切盼望夹杂着一种顽强的坚持,和一丝强悍的质疑;在李成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北宋中国人对大自然深邃而彝美的情怀。在高达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他和整个文明史对话,跨越科学、宗教、哲学,雄辩滔滔地论证着人的神圣性;在温德斯的电影里,我们一再听到他语重心长的警告:我们已经过度沉迷于科技世界五光十色的表象,而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直透的感受能力,和爱。由艺术打开的这个世界,波澜壮阔,远胜于日常生活所能见的世界,可以说是人类生命的精萃。「游于艺」的心境不是浅薄的「浪漫」一词所能形容,它是一种心灵的洞开,以艺术为媒介,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和语言的隔阂,去聆听不同族群中最深刻和最动人的生命经验。
  ??
  ??但是,艺术的直观,不单纯是与生俱来的天分,而是先天禀赋加上后天的学习。绘画有绘画的语汇,音乐有音乐的语汇,虽然他们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但是它们却自成一格,和文字语言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对线条内在的情绪不敏感,对色彩和肌理背后的情绪不敏感,我们还是很难感受到绘画背后的涵意。如果我们对旋律线里节奏的松紧情绪不敏感,对于不同声部间的对位关系不敏感,我们照样很难体会音乐较深的一面。当然,要培养出一个人对艺术的敏感力是需要时间的,也没有说非从国小开始不可。但是,愈早开始,总是多给小孩一个机会。
  ??
  ??说了这么多中小学生可以有的成长空间,也许你有机会可以体会到我为什么对「资优教育」那么痛心疾首:这根本是对资赋优异生的残酷刑罚!一个小孩如果比同班同学聪明,学习速度快,这不正好给他一个良好的机会,可以轻松地对付完体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后,有很多心力去探索人类更宽广的各种精神活动领域,去培养他自己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吗?但是,就只因为他的学习速度比别人快,所以他就朦朦懂懂地被家长和老师诱拐去念资优班,从而把他的心灵更紧密地封死在特定的狭隘角落里,用更艰难的课程去捆绑他,让他更加没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这样的资优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部要创造纪录,用这些可怜的小孩来争取民族自信心?学校要创造「教学绩优」的表象,以便在这个无聊而荒唐的社会体制里争取办学资源?家长拿小孩当工具,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虚荣心?谁真的为这些可怜的小孩着想过?
  ??
  ??资优教育的理论是说:学习速度快的小孩逼他和同龄小孩学是一种惩罚。真的吗?我小学三年级起就莫名其妙地自己发展出一套解各种联立代数方程式的图解法,可以轻易地讲清楚各种应用题的解题观念和过程,所以五年级起就开始替数学老师上课。因为从很小就学会自修,所以初中阶段起就几乎上课都心不在焉,回家边看电视边念书就可以把考试给考好。但是,我从来上课都不无聊:雨天看着窗外的雨滴发呆,春天享受窗外送进来的暖意,秋天时在英文课本下偷藏一本唐诗,这样上课好惬意。学校功课通常都在学校就做完,一放学就到田野、溪边、海边去玩,去体会文学作品里的「诗意」。在那个没有「资优教育」的时代里,很多聪明的小孩都发展出比旁人更宽广的视野与兴趣。我一直以为:资优的最宝贵处正在于此。
  ??
  ??但是,目前的资优教育根本没有扎实的教育哲学理念当基础,只会把人当作吸收知识的工具,甚至当作知识竞赛的工具,盲目的只想突破美国小孩罗杰创下的纪录(好像是十二岁大学毕业)。结果,实验中学资优班吸收了许多从小接受「资优补习教育」的「资优生」。他们从小在父母「投机取巧」的教育模式下,写过一大堆智商与性向分析测验卷,解过一大堆物理和数学的参考书题目,进了实验高中资优班,也只是提前念一些从大学课本简化了的教科书,从小到大不曾被培养过更有创意的思考。只是比别人更早念完几本书就叫做「资优」?这是「特殊教育」?还是体制内的补习教育?这样毕业的学生,在物理和数学领域里面真的会比别人更有创意吗?这样地把小孩子给封闭在极其狭隘的知识领域里,完全不顾及他完整的人格成长,甚至还让他牺牲了同侪关系,以致一路走来人格与情感的发育极其幼稚而不成熟。这能说是对受教者好吗?还是在剥削受教者的成长空间以便满足其他人的虚荣心和见不得人的野心?这样的教育连正当性都没有,还值得鼓励吗?这真的是一个价值错乱到连无耻都不自觉的教育现象!我亲自教过资优班出身的学生,极其聪明,却无法忍受没有掌声的岁月。资优教育不但辜负了他,甚至戕害了他,让我不得不义愤填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6: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孩子的观点看教育
  ??
  ??小学生所以难教,不能单纯地只是以为他们「不懂事」。有时候,小孩子之所以没有办法「守规矩」,是因为大人已经在被社会制约的过程中丧失掉太多人的可能性,而小孩子却还保有这些可贵的可能性。譬如,我们一般大人只要拿起画笔,就只会想到要画一张「很漂亮」或者「很逼真」的画,而很少人会想要去画自己内在最真实或「不吐不快」的感受,因此画出来的东西经常毫无感情,死死板板的。但是,小孩子却因为还没有被制约过,对「画画」是什么意思,没有定见,因此往往会率性地画出对象给他印象最强烈的部分,而忽略其它不曾引起他任何感觉的细节。因此,当他喜欢妈妈看他的眼神时,他可能画出大大的眼睛,而忽略了鼻子和耳朵。就艺术创作的理念来讲,绘画本来就不是在「写实」地画一个你没感觉的对象物,而是在画你对它的「感觉」,因此忽略掉没有感觉的细节,才符合绘画上的「真诚」。由於小孩子这种天真里有大人早已遗忘的可贵情感和本能,因此德国抽象主义画家保罗.克利就特别重视从儿童绘画去汲取他的灵感。
  ??
  ??大人常常用过度社会化的眼光去看小孩子的世界,因此忽略了小孩子可贵的地方。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有时候反应的不是他天分的高低,而是他接受社会制约,放弃非社会性本能的快慢而已。一般来讲,学习表现好的小孩天分通常都不错,可是这里头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没有独特的坚持与创意;学习表现缓的小孩天分往往较不出色,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特别有创意,思考比大人灵活,因此很难习惯于一种事事都有成规的僵硬体制(爱因斯坦显然就是这种例子)。因此,当我们在引导小孩子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中,必需注意到两件事:其一是不要在引导小孩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中,轻率地截除了他们成规之外的创意;其二是不要粗率地去判定小孩的愚、智、优、劣,或者替他们决定他们未来有没有足够的天分往某个方向发展。我儿子国中的辅导老师自信满满地用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国小以来的笔试成绩告诉我:「你儿子在数学这一科的天赋很差,以后注定是表现平庸的人。」可是,她完全忽略了我儿子从小没有家教,没有补习,没有参考书,完全自修,欠缺计算的熟练度这些特质。国三时,我要儿子逐章自己整理国中数学讲给我听,我再问问题直到他能讲解清晰,理路严谨为止。这样训练半年以后,他在高中联考的数学成绩已经相当不错,大学联考时则以数学取胜。
  ??
  ??小孩子是未经社会制约的有机生命,他用我们无法彻底了解的方式在感受这个世界,用他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回应外界,他有他自己因人而异的成长节奏和次序,绝对不是我们可以准确预期和严格地加以规范的。因此,教育不能用福特汽车的量产模式来进行,也没有办法用工业生产的品管程序来检证教育成效或者一个孩子的学习成效与学习能力。面对孩子,我们只能不怀主观地给他所有可能的教育机会,而不要去判定谁有希望或谁没有希望。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时机,在什么场合,你会因为那一句话,或那一种神情,对那一个人,造成那一种影响!教育不是撰写电脑程式,也不是在训练狗。狗都有它的意志和不可改的习性,何况是人。我们不应该期望小孩巨细靡遗地接受我们所有的要求,也不应该期待他们随时都能符合我们的节奏。只要不致於太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进度和秩序,每个小孩都应该多少容许他一些出入和犯错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育方面必需要小班上课才有可能,而且课桌椅的安排,必需比现在的直行直列的方式更活泼(三五成群,或者绕成马蹄型,最好可以随老师上课的需要做不同的布置),甚至于教室也必需突破四方形的格局,变成扇形或梯形等。问题是,老师有没有兴趣去了解班上每一个小孩的脾性?导师是不是该从一年带到六年级,中间不换老师,不换同学?这些问题远比小孩要不要读明星学校值得更深入去思考。
  ??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都把事业上那一套「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僵固心态带到家庭教育,也用来逼迫学校老师走回升学主义的老路。我经常听到自以为是菁英的人用这样的方式谈他自己的孩子:我们家老二比老大聪明,老大学什么都慢,以后只要勉强大学可以毕业就好了;倒是老二,我们很有信心,以后念什么都行。听到这种论调,我总为他们的孩子悲哀。老大总是会感觉到父母对弟弟的期望的,但是叫一个孩子在这种宣判下活着,情何以堪?其实在我眼中,那个老二只不过比较精灵和会讨好人,会专心用成绩来换取父母的疼爱,却看不出有更多的才华或深思的模样。倒是那个老大,有责任感,很会关怀同学,独立性很强,而且一点也不笨,我甚至还觉得老大比较深思,比较有机会发展出属于他自己所关怀的学问呢。如果这两个小孩要我挑一个当未来的研究生,我要那个独立性强而肯为自己读书的老大;至于那个为了掌声而读书的老二,我实在不知道他的聪明哪些会开始转为投机,而掌声停止的时候他又靠什么活下去?
  ??
  ??我们所有衡量小孩的方式与标准,全是社会既定的那一套学习与成就标准,它所考虑到的只是对既定规范的「学习能力」,顶多只能反映「升学竞争能力」而已,根本不见得能反映出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主动思考等能力。至于与经济生活无关的人文与社会思考能力,根本就不曾认真发展出一套合适的评量标准,只是被粗糙地归纳在「语文学习能力」这个项目里头。用既有的学习评量标准,不要说没有能力评估出孩子未来在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创造力,甚至连孩子未来在政治、经济、管理、人际沟通等重要的现实谋生能力,都没有办法加以评估。所以,爱因斯坦在学校里被当作「智能不足」。面对这样的教育评量体系,我们凭什么从小孩子的成绩去判断她们未来的成就?更凭什么去决定谁值得栽培?
  ??
  ??家长对小孩子的势利眼可以严重伤害孩子的成长意愿,老师对既有教育评量制度的盲点如果欠缺自觉,也可以严重压抑孩子的成长空间。每个小孩在学习过程中,各有各的困难,时而超前同班同学的进度,时而落后。当他落后时,老师对他的耐心与接纳,是他克服挫折感的重要力量来源。有时候,老师的关心与接纳甚至比反覆教诵还要紧。如果老师对他较长时间的落后没有足够的耐心,而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失望的神色,甚至放弃,将有可能导致他更严重的挫折,甚至对自己的没信心与失望。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小孩因为学习成效低,而遭到家长与老师的冷落,对比于家长与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钟爱,可能会让小孩自暴自弃,或者更激烈地以反社会行为来绝望地悍卫他仅存的一点点自尊。因此,称职的家长与老师,不一定要有丰富的英、数、理知识,但却要对小孩有充分的爱心。爱心不是纵容,而是接纳每一个小孩,关心他,愿意去了解孩子个别的脾性和特质。该管教还是要管教,但即使是处罚的时候,都还有办法让小孩感到这是单一事件,不是对他个人的否定,也不妨碍家长与老师对他这个人的接纳。要做到这一点,才真正是小学老师最专业的地方。
  ??
  ??大人多半都早已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也不愿意再重新从小孩的观点去看世界,只急迫地要求小孩迁就自己的生活秩序,而不管在这过程中可能会牺牲掉小孩子那些可贵的本能和天真的禀赋,甚至会不会造成他们的冤屈,乃至于个性的扭曲。一个好的家长或小学老师,必需要愿意(甚至乐于)重新从小孩子的观点看世界。他必需要能够体会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甚至于超过大学教授,然后他才可能终身不倦地,一再重覆回到小孩子的观点,去仔细观察那个早已被大人遗忘的世界,以及在那个迥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奇妙法则:儿童的天真感情,对人的态度的敏锐感受,正在被扭曲中的性情等等。如果大学老师可以只是经师而不是人师,家长或小学教师无论如何必需是人师。大学教师可以只是一种职业,不带任何人与人的感情,但家长或小学老师的善良、热情、诚恳、活泼、开朗与接纳却是他绝不可或缺的德性。因为,小学生不是从知识去进行学习,而是从人的态度去学习。家长、小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学童长大后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态度。
  ??
  ??如果我们期望孩子在学校可以受到好的对待(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我们必须对老师的角色扮演有正确的认识,并且主动协助老师去和孩子同学的家长沟通,支持老师以较宽广的态度来对待摸索中的学童。不幸的是:我们对学校教师的期待却极端狭隘。在社会各阶层普遍迷信学位的风潮下,教育部也设了各种教师进修班。而师资培育法修改后,教师的职位变成「市场兢争」下的商品,许多家长也开始期待名校毕业生去教自己的小孩。我总觉得,这简直就像「资优补习班」一样的疯狂!国中小学生即使学得的知识有小错,以后总有机会自己去修正。知识再渊博的老师,他也不见得能懂小孩的学习过程与特性。反而是教师的人格特质,才真正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教学品质。有人倡议,不同教育体系的师资可以使国、中小学教育的文化多样化,因而活泼起来,我想这是唯一可取之处。我常鼓励我太太一个简洁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上课时看着学生的眼神,如果他们的眼睛亮起来,你就是成功的老师;如果每一双眼睛都像死鱼,黯然无光,那不是你有问题就是教材有问题。要教到学生眼睛可以亮起来,对老师是极费力的工作,和极大的挑战。它靠的是人格特质,老师的热情,对学生多样化心理的了解与想像,教师自己生命里的感动,把知识恢复为可以感动人心的场景等能力。这样子教书,老师会得到很大的鼓舞:因为她真的进入了学生的心坎。但是,学位并没有办法保证教师有这种人格特质。小孩子的思维方式远比成人多样化,甚至于比教育专家还多样化。教中、小学,重要的是要能懂这种思维的多样性。而国中、小学童从老师的人格特质中所学到的,则远比从老师的知识中所学到的多。因此,除非大学教授可以重新记得他的童年,或者愿意到第一线去观察国、中小学生,否则纯靠文献比对以及用成人的眼光分析儿童的世界,恐怕所得到的心得适用性真的有限。顶多,做一些统计资料,提供任课教师一些参考背景,如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6: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给他一个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
  ??当市区的绿地急剧消时,我们必需警觉到:我们下一代的情感空间也正在急剧地消失当中。听说李远哲高中时候也是一放学就跑到头前溪,我还知道许多新竹中学前后届的同学,也在那里渡过无数个晨昏。十八尖山原本是新竹中学的精神堡垒,幽静的溪林,是蕴育早期竹中精神不可或缺的环境。自从自由车场和瓦斯储气槽设置之后,竹中的早期精神也随之耗弱。以前,我们会抱着浪漫的想像,带着诗集、乐器,跷课到山上去享受一个人独处的心情;现在的学弟,跷了课恐怕只能去打弹子。纪德的诗句里,「先知,来自于旷野;是的!先知必来自于旷野!」人没有在大然里独处过的经验,他怎么可能听到自己心里最深刻的声音?我总以为,每一个城市都必需要有一座公园,面绩大到听不到外面的任何声音,只剩下自己心里的声音,和大自然的声音。当一个人心里忧愁、困惑、烦闷的时候,他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去静静地面对、消化、反省,找寻自己因应的可能性,而不是发泄。可惜的是,都会所能提供的只是发泄的场所:咖啡厅、酒廊、餐厅、舞厅、逛街、卡拉OK,人的情绪无法在这里「舒展」,人无法因为听到自己心里的声音而释怀,他只是发泄到情绪,同时把问题积压到更深的潜意识里去,等待未来的暴发。因此,都会里的人易于焦虑,对人的冷漠与粗暴都只是意味着他们情感能力的退化与欠缺安全感。一个只能让人发泄,而无法让人舒展情绪,面对自己的城市,是「不人道」的城市!
  ??
  ??我们或许会以为小孩子情感没有这么细腻,给他们什么环境,他们就适应什么环境。可是,小孩需要做梦的空间。最近 Sun Movies 重覆在播演法国导演伊浮.罗勃特(Eve Robert)的电影「父亲的荣耀」和「妈妈的城堡」。这电影是根据一部自传性小说改编而成,诉说作者童年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山区的生活。仔细去看这部电影,可以体会到荒野给了作者童年多大的想像空间,又对他的一生有过多么深远的影响。我自己试着回忆国小的记忆,记得的只有几位老师,和树林下的防空壕(冬天,把落叶铺满一身,躲在防空壕里做着无边无际的幻想)。我相信,校园里幽静的角落一定是许多人童年里深刻的记忆。如果社区小学和社区公园相结合,会不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提议?假如不可能有一座树林,我们还是可以试着让她有尽量多的自然气息:如果校园里有花、有野鸟、有水鸟、有蝴蝶自由地飞翔、走动,学生将可以在其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如果在校园中还有花圃和菜圃,随他们各班决定如何去选种、栽培,一定也有一部分小孩会乐在其中,甚至有机会培养他们共同讨论,共同付出心力,共同改善环境的习惯。
  ??
  ??国小需不需要网路的问题,很伤脑筋。网路在未来将有很大的机会统一部分家的对外消息管道,成为下一世代必备的联络工具与资讯搜集管道。因此,抗拒网路似乎是开倒车的作法。但是,网路上面的资讯难以避免的,必将是消费性资讯远远超过有益的资讯,娱乐性远远超过教育性。因此,对网路软、硬体以及网路资讯愈早熟习的人,理论上在未来社会愈有兢争力。但是,事实上从现在大学生对网路的使用上来看,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上网时间是浪费在无聊的闲谈、八卦新闻、game、和影歌星资讯上。不但毫无益处,反而继弹子房、电视游乐器和武侠小说之后,成为学生学习上主要的障碍。因此,学校设立网路是可以积极考虑的事。但是,最好是学校建立自己的校内网站,并慎选内容较佳的校外网站,一方面诱导学生正确挑选网站的习惯,一方面建立学生积极开发网路之利而避其弊的习惯。譬如,可以藉着校内网站或社区网站,引导学生去了解他身周的环境和社区历史,以及了解社区其他小朋友的家庭,而不要毫无引导地将小朋友丢入商业文化充斥的网路世界。
  ??
  ??不过,这一代的大学生已经出现严重的「资讯过多无法吸收,人格幼稚无法自处」的现象。我们在面对网路时,必须要注意到:人格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花在资讯上的时间过多,思考能力的深化将会有问题;整天在电脑前被电脑控制的资讯一再刺激,可能会因而剥削了儿童自由想像的思考和情感空间。尤其在国小阶段,人格与思考雏型的建立,远比资讯的获取重要。如果我们过度强调资讯的供应,而忽略了孩童自主性的思考,以及个人独处或与人互动时的情感空间,我们可能会让下一代冷漠到无法领略家庭之乐,同时思考上又狭隘、薄弱到只能懂「微软思考模式」。因为在网路上抓到德国间谍而名噪一时的美国学者克里夫(网路名著「杜鹃的蛋」的作者)近年来就到处演讲,警告美国人:学童过度沈浸在网路世界的结果,将会使他们的思考与价值观为之僵化。
  ??
  ??网路可能造成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让不同社会阶层的小孩子过早面临不同家庭收入的心理压力。由于网路世界已经成为商业界的战场,资本主义生产逻辑中的「刺激消费」手法将无所不用其极地到处_风点火。许多不明所以的小孩将会在欠缺诱导的情况下,开始炫耀家中所拥有的软、硬体设备,而出自低收入户的小孩将面对「出发点不平等」的心理压力。此外,如果社区小学一味地强调设备上的优越性,家长无可避免地要捐款来补充学校经费的不足。如果这种捐款可以在家长间解决而不透过小孩,而且能够照顾到低收入户的需要,那是好事。但是,一味强调硬体设备,而忽略教材内容与教师人格特质的话,将是一种教育上的开倒车。其实,假如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到:国小教育的最积极功能在培养学童的热情,对身周人、事、物的善意,获取知识的正确态度和途径,以及面对知识的正确态度,那么国小学童的想像空间远远比资讯和知识重要。有趣的是:人的想像空间在物资贫乏的状态下反而比物资丰富的状态下还容易产生,在电脑之外又比在电脑之内容易许多。这些事实,让我把国小阶段的电脑与网路教育当作「必要之恶」,能减少就减少,一点点都狂热不起来。
  ??
  ??倒是才艺班,我个人比较希望它可以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或课外活动时进行,而不是由家长带到校外的才艺班去。首先,艺术的学习经常是相当辛苦的,尤是音乐的练习为然。因此,在学校进行这类活动,学童较容易克服无聊的感觉与反覆练习的折磨。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活动如果能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可以增进学童间的情谊,而降低他们的兢争。在这种兢争压力无孔不入的年代,小学生有多少令他们怀念的朋友。为了兢争而牺牲最可贵的友谊,这个社会是让人更快乐或更不快乐?

点评

我的个天啊。看累死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9-17 13:32

评分

参与人数 2 +5 +2 收起 理由
琳琳 + 1 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
欣弘 + 5 + 1 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6: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篇美文,收藏在自己的楼里。时常要读读。也和大家一起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1 23: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的妈妈 发表于 2011-7-8 16:36
四、给他一个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当市区的绿地急剧消时,我们必需警觉到:我们下一代的 ...

为什么台湾的老师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1 收起 理由
欣弘 + 5 + 1 看帖认真,爱思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8 16: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花了将近3小时的时间从头看完了开心的外语成长记录,真是非常佩服开心和开心妈咪。相当受鼓舞,我们也要向你们多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1 收起 理由
欣弘 + 5 + 1 你说的很对,开心妈妈是我们的榜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16: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这里了,开心妈的帖子我将一直跟着看下去,对我在孩子的教育学习中有很大启示。

也看完了开心妈推荐的这篇小学教育的文章,写的真的很好,适合保存并时不时拿出来温习下。

开心妈,加了你的QQ,请审核啊,想在孩子学英语的问题上请教一些问题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1 收起 理由
欣弘 + 5 + 1 鼓励多发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5 1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散养的妈妈又和楼上同样的纠结心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 +5 +1 收起 理由
欣弘 + 5 + 1 茫然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4: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开始学英语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7: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纠结。我孩子已经学了一年的英语,下半年上四年级了,也没有上英语辅导班,听说他们班上有一半的人在上辅导班,早有上辅导班念头,但他们班上上辅导班的孩子英语成绩也不都比未上过的好,虽然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但社会上敷衍了事责任感不强的教学太多了,又无法辩别,老师不会像学校的老师盯得那么紧,粗放教学,如果孩子玩心重,也学不到什么,伤财劳命。所以到现上也未上成。我孩子每天早上上学前读10分钟的英语,20分钟的语文,一课上完听写一次,效果也还不错。

评分

参与人数 2 +10 +1 收起 理由
欣弘 + 5 + 1 请常来英语版块!
梦媛 + 5 赞一个!早读和课后复习确实很重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11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