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森林

常见问题解决小秘诀总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 06: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8.一个针对训练轻松抬高的独立手指的有效小方法

呵呵,对不起各位客官了,这几天要捣腾的内容太多了,不仅要长时间的思考,还要慢的象广板的速度来打字,把我这种低智能忙得四脚朝天。所以一直承诺的这个题目今天才来续。


很多宝宝手指不能独立站稳、掌关节无支撑力而且不灵活,怎么办?


1.在训练练指法的时候 注意放慢速度,抬起手指——快速下键。

  为什么要慢?

  会弹琴的人就很会打人(比如在下,平时都不敢瞎乱动了,记得恋爱时有天一高兴,照着男朋友背拍了一把,疼的他在学校小路上嗷嗷大叫男人尊严扫地。后来结婚前签订“家庭非暴力不合作”条约才谢天谢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小时候我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就是蹲在旁边看男生打架(蹲是因为这样比较安全)。因为我在看他们争吵白热化的阶段,就能判断哪个会被揍的比较惨,出于好奇就静静蹲着看结果,正确率基本上80%。(不过本人后来比较惨,老师说我是班委不劝架,取消了我一年的“三好学生”,哭了一天,后来就改在躲窗户后看了呵呵)

这里有什么奥秘呢?

打架通常从吵架开始升级的,体型相似的两个人,在吵架过程中红方就越来越气愤不仅攥紧拳头(这个人胜算就大大增强,因为攥拳的时间越长聚集的力量越大),而蓝方还脸红脖子粗的理论,手在比划。说这时迟那时快,红方一拳猛抡过去,蓝方就得要买云南白药和万红花油啦。

想想:出拳之前,长时间攥拳后出击 力量大,还是想出拳就随即出一拳 的出击力量大?

答案:当然蓄积时间越长力量越大

因此,孩子慢练强调:

自然抬指 => (手指保持抬指状不动)蓄积力量 => 尽可能快而有力的击键

大家在家都打过蚊子,手的状态就是如此:

扬开手掌=>  保持悄然不动(看蚊子兄弟) => 尽可能快而有力的拍掌

这个过程就是有爆发力的击键过程。我们生活中的此类动作都是有一个变速加速过程的。小朋友一紧张,打蚊子手臂稍僵而不松通,因此这个动作就变成整体匀速没有突击感的爆发力了。


2.保持音训练(施密特练指法里也有但方法略不同,建议也看看下文):

将1~5指放在离手臂自然垂放的最近的1~5音的键上。(不要弹中央C的音区,因为手臂要刻意弯曲。)

告诉宝宝:五个白键就象五张铺着白床单的床,床上放着五个小枕头(画五个小圈圈或贴五个小圆点当枕头,越靠中指的圈越稍往里调一点,不要把枕头摆一条线,这样弯曲度太大不容易支撑)这里有五个小朋友睡五张床,我们请五个兄弟上床睡觉,他们都是弯着身子(指手指自然弯曲)头冲着枕头(指手指端垂直触键)来睡觉。

老大(1指)又弯又驼(指大指第一关节稍稍弯曲),他睡床的边上(指琴键稍靠外部分),老三(三指)个最高,睡里边一些(指琴键稍靠里贴近黑键部分)。

五个兄弟都很守纪律,谁也不歪到别人床上睡,该谁值日(指弹奏)就谁干活,不该谁值日的就乖乖地在自己的枕头上睡觉。


训练开始:五指轻轻都按下键,最好是无声按下。

          手型站稳

          先起1指,按照4/4拍,弹一拍,休息一拍,弹一拍,休息一拍,如此重复四次。保持其他四个手指放松但琴键仍然不起键。如此轮流每个手指值日(对4指起初要求不要太高,慢慢来,4指独立本来就是最弱的,家长不要急,太强力抬指对肌肉放松不宜)。

如果做的好,我这里有几个节奏变型可以加入:

节奏1、按照4/4拍,弹一拍,休息一拍,弹一拍,休息一拍,如此重复四次。

节奏2、按照4/4拍,弹半拍,休息一拍半,弹半拍,休息一拍半,如此重复四次。

节奏3、按照4/4拍,弹一拍,弹一拍,弹一拍,弹一拍,如此重复四次。

节奏4、按照4/4拍,弹一拍两音(两个八分音符),弹一拍两音,弹一拍两音,弹一拍两音,如此重复四次。


做这个练习会发现平日很多不易察觉的问题,家长不要突然觉得问题丛生,情绪低落。这是正常情况,保持音原理适合锻炼任何程度的学生,包括我平日练琴都会练到这些,只不过是难度和玩法更复杂,原理一样。小朋友做这个游戏不要太用力,这样其余四指容易被牵动。

因为这个训练方法可以敏锐直观的看到单指运动中其他手指的牵动状态,所以开始时候似乎问题很多,我再次强调这一点,因为家长要以做游戏的心态陪孩子练习,保持微笑,如果你不能微笑就往嘴里塞个衣架撑开笑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0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9.琶音的练习方法和易犯错误

寒爸上次答对了我的有奖问答,在下也不食言,兑现奖品——帖子一篇,不知道领奖同志能否满意:

音阶、琶音、和弦是钢琴考级必考的内容,也是我们学琴中很重要的基础手指练习。为什么呢?如同我们的房屋都是由水泥、砖块、钢筋组成一样,音阶是我们的水泥用于音乐旋律的铺展和变幻;砖块是我们的琶音构建了音乐的和声布局;钢筋是我们的和弦,加固和强化了音乐的和声以及调性。当然,它们的功劳在音乐中还有更多林林总总,我就不一一夸奖了。

我们今天就主要谈谈砖块——琶音。

琶音的演奏原理和音阶相似,核心问题都是大指的转换,只不过琶音比音阶的转换幅度大得多。

琶音的本质就是和弦的分解变型以及转位。

在接触琶音的第一次时,就要在孩子耳朵里布下:“严格按指法弹”的紧箍咒,不然今后你就会无比恐惧的看到一只大闹天宫的猴子在键盘边张牙舞爪的向上拐着僵硬的手肘如同发怒母鸡扇开翅膀那样猛弹琶音,那是“琶音”就不再“琶音”,便是“怕音”了。

寒寒整体弹得很8错!那我们先来分析这首Op.599 No.84,。我不知道你用的是哪个版本,但我手边的这两个版本上都标注很清楚的指法:第一小节右手指法:123-123-532-532;第二小节124-124-542-542。车尔尼的特点之一就是左右手的工作有相同的调换,因此前面两行是右手忙着上班左手在帮助,下面两行你就看到从1-3小节左右手交换了工作,左手忙碌了一阵子(不要小瞧这三小节的左手琶音,要认真练啊!现在男女都平等了左右手也应该是同等重要!)。

那么这一条的难点在前面的11小节中,后面5小节技术上都相对容易。(这也是优秀练习曲的好处,就是易-难-易,第一小节是31转指,到二小节后就是41转,到最后手指移动幅度大量缩小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状态,如同我们平日长跑,由起速的“慢”到加速的“快”再到跑不动的“慢”,很自然。)

重难点就是在于从第一小节的大指转位1231,和第二小节以及其后的更难一点的1241,这两个转指幅度一个比一个大。

我们先来解决大指转位:

寒寒之所以每个转指手肘都要向上拎一下(尤其他的右手下行转指可以看得很明显,左手我看不清楚,小雨对她的老眼昏花表示深度抱歉),是因为在下行转指时1指过度用力因而停滞键上,来不及避让跨越而下的4指(若是4指来袭的跨越瞬间,大指不随之松开,则4指跨越1指的幅度极大,寒爸可以冒生命危险亲手小试一下),因而聪明绝顶的寒寒用手肘的提高进而提高手腕将这个跨越幅度成功变小。

寒爸不妨抱着:“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必死决心,来和小雨做一下这个实验:

1.把右手小臂放在桌面保持常规手型(这样你的肘部既松弛又不会移动),右手大拇指触键点按住桌面不动,将右手4指跨越到1指左边,保持肘部不离开桌面。

   弱弱问一声:寒爸先生,您牺牲没有?

                                      -----啊!快了?

2.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念在寒寒如此聪明的份上我来救你:那么我们保持常规手型接下来稍稍将前臂提高,让肘部和腕部刚刚离开桌面,五个手指如同弹琴一样自然的放在桌面,让4指以大指为轴心快速甩向大指左边,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容易些?此时肘部没有动,但是腕部因为前臂的松弛,因而有了翻转的动力。我们常常把这种松弛独立的状态比喻成开旋钮状的门锁,那个时候我们手腕转动幅度非常大,可是肘部没有用力。

3.最后,我们如果用肘部向外上方的运动(如同母鸡扇起翅膀),是不是发觉肘部自动就把4指送到1指前面了?是否最轻松?对!我不禁为寒寒的聪明本能感到惊喜。可惜我们仍然放弃的这种弹法,因为设想一下:一连串快速的下行琶音演奏时,我们将看到无数钢琴家如同母鸡一般不知所措的扇着翅膀,徒耗能量且不说,仅是肘部惯性过大无法快速调整方向就没法快起来,并且造成重音破坏音乐的均匀。


正确的转指应该为第2种状态,是不惊动“手肘大人”,而自然的利用行进中手指的惯性带动手腕转动而自然越过的。


那么练习上有什么办法来针对训练呢:

大跨度的大指转换:

1.大指不动:在练习前先弹下大指保持在琴键,用2指来回跨过1指左右两边相邻的音,并逐步扩大为1指左右相隔的音......,并逐步用3指、4指替换2指练习(手掌相对翻转)--------下行转指训练

2.大指移位:先弹下2指保持在琴键,用1指演奏2指来回钻左右两边相邻的音,并逐步扩大为1指左右相隔的音......并逐步用3指、4指替换2指练习(手掌相对稳定)----上行转指训练


注意:尤其下行的跨越,手指高抬不要过于主动向上高高扬起,要有目的地的跨越。如同我们平日跳过水沟,并不是先抬腿将脚够到沟对面再跳过去,而是借助预备的一种惯性和对目的地距离的判断越过。也就是我认为的“甩动”手指的惯性,那一瞬间以不动的拇指为轴心,四个手指的自然重量由4指的带动如同鞭子一样甩过来。而不是刻意扬起四个棍子,在翻转叉过来。在这个过程中,肘部是被手腕自然带动,而非主动运行。

有一个小秘诀:在刚开始练习时,孩子忘不了主动拎肘的习惯,可以在专项训练进行时,故意让孩子稍稍前座,这样肘部由正常的钝角变为直角或稍稍的锐角,这样限制了肘部的自由,可以辅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腕部的翻转上。当然要慢慢过渡坐回原状,并且这个状态专供该项训练。


好:再多说几句作为该次活动的赠品:

1.寒寒进步很大。要注意慢速的练习以及慢速练习中的放松感受。越是进步快越是要慢速,因为快容易导致肌肉的过渡紧缩和无序紧缩,而慢不仅能缓解肌肉的无氧运动,并且能梳理肌肉的紧张顺序,不该用的地方不紧张,该用的地方适度紧张。(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单独跟帖)。基础练指法要跟进,不能半点松懈,手指和掌关节的承受力要进一步的锻炼以跟上当前的进度,推荐《儿童钢琴手指练习》第二部分之二和之四。这本书我推荐过,你去查我的另一个主帖——【讨论】

2.在入键过程中,不能单注意向下的垂直发力,要有一种“力量伸入键”的斜下方发力角度,如同我们搓衣板上搓衣服的发力角度。这样可以缓冲垂直用力给掌关节的巨大下压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先从感受手臂力量放松,自然承载在手腕和手指上。

3.拇指放松,向内弯。这个问题一定要慢速解决并建立起手指行为的条件反射。只有这样才能灵巧运动。拇指关系到每个音阶琶音转指的第一个音,没有灵巧的拇指就如同音乐构造的房屋没有平整的水泥和砖块——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寒寒弹得非常棒!我很喜欢!继续加油!!

ps:聪明的寒爸,小的真后悔当时奖品加这一条,你的答案才几句话,就搞得我打了3个小时,比我上节课还累,呵呵!亏本生意!小雨下次不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 13: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乙蒙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4 18: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0.附点节奏的演奏

大家都知道,纵使天才儿童也并非生下来就成为可弹可奏的音乐大家,也需要一个引导和感受的学习过程。我们并不能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将这个责任归咎于孩子没有天赋或者乐感,巴望他们利用自身的本能自动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论坛多次看到琴爸琴妈们这种思维方式,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特地强调一下:

成人的心理反击模式要成熟一些,因此如果自己无法做好的事情,就自动会让对方也承担一些责任。

而幼儿的心理反击比较稚嫩,他们如果受到责备和质疑,会自动挫伤自己。如果多次受到这样的伤害,他们的心理底线沉到谷底后,因为反击模式的不成熟,孩子继而有极端强烈反弹,变为激烈对抗或者漠视不理。而这个过程的发生,家长可能会猝不及防。

这也是我多次强调家长不要急的原因。


附点音符是孩子在节奏方面最早遇到的第一个困难。

由于钢琴启蒙学习时间的提前,初次接触附点节奏的学生还处于“前运算期”学龄儿童,对于小数点和分数还缺乏基本的概念,因此让他们正确感受:1+0.5=1.5  ,1.5+0.5=2 的概念比较困难。幸运的是五线谱的标识能直观有效的看到数学概念。

附点音符的学习,多多感受一下,并不难,我们先从2拍附点开始看:

        谱子:×·         ×   

            拍子:一 又 二 又      (总共两拍,“又”表示分拍)

  我们可以唱:一 哒 阿 哒          ( 中间每个分拍都有一个字)

比如有音高:do    o   o   mi         (在第二拍强化读出:do o“噢”mi,而不是让孩子一味的延长唱作:do ——mi)

孩子慢弹能弹清楚是因为内心有拍子,但是因为拍子的读法没有强化第二拍,所以孩子一弹快乱了阵脚,就没法数拍了。在孩子学习附点的时候,诀窍就是让他在即将弹的末尾音前,按分拍大声的“恩”一声。比如上面的,不论前面是哪个音,我们都可以唱作 “哒 啊  恩 哒”,孩子读出声的“恩”给了后面接拍的八分音符一个支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同样的道理,一拍附点的原理和两拍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音符时值短了一倍。

一样要念“恩”,同样需要加入分拍,数拍。

所以孩子在平日练习,多用节拍器是有好处的,至少在练指法坚持用节拍器。

节拍器的问题,我是一定会单独出帖的,在我到论坛来的第一天就在思考这个帖子。节拍器的使用已经可以下定论了:是一定要用的!我会在下个月罗列证据来一一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节拍、节奏和节拍器的使用

节奏的定义:音的长短、强弱有组织的进行叫做节奏。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

节拍的定义:相同时值的 强拍与弱拍有规律 的循环出现。


节奏和节拍总是同时存在。脱离节拍的节奏极少,如散板。

这些都基于对时间的精确感受和控制,节奏比节拍更灵活,但是比例仍然是基于严格的时间控制和布局,这个时间比例是长是短都要感受明确,如果是短长短,那前后两个短要相同或相近,内心要非常明确。

所以音乐家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每一块砖需要多长的时间是需要反复磨砺的。

节奏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做体操、学游泳、学跳舞都需要节拍,节拍和节奏是两码事,但是同源,不可分离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节拍是每小节的强弱规律,节奏就是每个乐句的强弱规律。节拍是固死的单一强弱规律,节奏是灵动、更庞大的强弱规律。

节奏是一种频率,在这种匀速的频率下所有的耗力都是最自然、最小的,没有良好的节奏感就无法做到轻松,音乐是无法延展的,音乐就是用音符记录我们平时的行为,快速是激动的,慢速的平静或忧伤的,这和我们生活中的情绪是吻合的。而要用主观意识去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频率就需要借助一个标尺,长期在标尺中放松、均匀,慢慢才能达到身心节奏的均衡。

很多学生弹《哈农》为什么弹的死去活来?因为没有节拍器,没有节奏感的平衡。转到我手上的学生,我首先通过节拍器矫治节奏感,让他感觉如同发呆时候脚的匀速摆动一样,这样耗力就减到极限了。我学生们常常说:“呀!以前我弹连续弹三条,小臂快烧起来了,现在弹十条都没以前那么累!”以前我常笑称有些学生手臂灼热的程度可以让我煎荷包蛋作为教学早点,通过严格节拍器使用以后,如今不用节拍器也能快速就能进入节奏匀速中,但是我仍要求课下要时而用节拍器矫正自己游弋或变型的节奏感。

学生的节奏感为什么不稳?

音乐的核心和美术一样,是玩幻觉。如同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和莫奈的“印象派”那样,对于事物的记录产生新的魔术,超越了平面所记录的内容。

音乐中,每个音都有一个流向,就如同我们说:“在——”感觉这个字就是有无限期待跟随其后的,然后我们会听到:“在——  茫  茫  的 ”,“茫茫”二字有明显的延展感,“大海”是一个单词,“海”的音高要沉下去,显示海的万丈深邃,衔接要流畅一些,按音乐的话说按照这个节奏:

在- -茫茫的大海

“在”—— 3拍

“茫茫的”——每字1拍,

“大海”——两个8分音符,各半拍。

“上”——1拍,可作无限延长。

大家看,每个字的处理,时值不是相同,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期待空间,有的时间停顿长,有的要紧致。

音符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又涉及到音乐的本源就是调性。

简单的介绍一下,以后有时间再专程讲。

我们平时弹音阶就是为了巩固调性。在调中,我们有两种类别构成,造成了音乐的流动:

我来拿C大调作为例子

1.正音级和副音级:一级、四级、五级,余下的就是副音级:二级、三级、六级、七级。

我们简单的理解:正音级就是第一个音上的正三和弦135,第四个音上的461,第五个音上的572.

这三个和弦的不同变化和转位是我们语言的主语、谓语、宾语。构成音乐的骨干内容。

(所谓转位就是把最低的第一个个音向上移高八度,和旧有的二音和三音重新构成的和弦,比如:135是正一级,351就是第一转位,513就是第二转位,在转位就没有了,因为又回到135了。这里说的音的顺序都是从低音到高音的)

2.稳定音和不稳定音:一级和弦的所有成员135就是稳定音,其余的2467是不稳定音。含有不稳定音的因素的音乐会向稳定音流动,称为“音乐的自然倾向”。就比如“在”单字说出来总是感觉话语没有结束,非要到“大海”才感觉心里踏实明白了。

我们孩子平时弹的和弦就是一级和弦的各种转位。

就是这样的两种力量让音乐充满了魔力和激流澎湃的动力,所以如果不了解调性,就无法知道主音级和副音级,也分不清楚哪些是稳定音和不稳定音。那么就不知道音要流到哪里,我是该“P”还是该“f”,为什么我要在这里“f”,为什么我要在那里“P”。这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乱强调重音,如同我们说:“吃饭了吗?”我们绝对不会说:“吃饭了吗?”,强调尾音“吗”,大家不要冒着生命危险模仿,那是会被关到疯人院去的。因为“吗”不是谈话主要的内容,不是主音级,不能“f”。

因为有了这些流动和更多奇幻的音乐表现,音乐充满了诱惑力,容易让我们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们被妖惑:比如,越往高音越容易快,为什么?我们生活里吵架的时候,声音是越来越高亢、越来越强(f)、语速是越来越快(accel),而不是越来越低沉,因此,声音越来越高就容易伴随着情绪的激动。所以孩子越往高音弹就越抢节奏、越往高就越快(accel),如果力量足够使,孩子还会越弹越强(cresc)。这些标语如果在谱面上没有特意标识,是不允许这样演奏的。再比如,我们在琴键上以同样时值长度弹奏一个最高音,和一个最低音,两个弹完后,感觉留在心中的是低音,而高音的印象太浅容易被遗忘,并且听起来低音更长一些,这是因为低音的弦只有一根,非常粗,震动频率慢,消失的慢,而高音的弦虽然有三根,但是太细了,震动频率快而短,所以消失的快。孩子弹奏的时候,如同修行不够的小沙弥,容易被这些流动反而被搅进去,而不是在音乐河流去萦绕这些流动欣赏风景。

所以必须有一个“金刚经”来帮助他们去欣赏这些流动,但不被流动吞噬。就是——节拍器!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节拍器破坏孩子无法投身于这些诱人绚烂的魔术,在互动上被限制,但是这才能保护孩子能沿着河流岸开心纵情欣赏风景,而不是纵身投河。

史兰倩斯卡在《指尖下的音乐》就强调多次使用节拍器和介绍如何通过使用电子节拍器在保持肌肉松弛状态下速度的极限提高,其中还提到“肖邦深深感到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钢琴弹奏者身上,因此他强烈的认为,练习时应该使用节拍器”。

我曾经说过,女性从事教育比男性更容易保持客观,因为女性是感情动物,而男性是社会动物,乐于公开炫耀和显示自己(和雄性动物喜欢炫耀自己的皮毛和力量一样,只是炫耀更倾向内在力量和能力),这一方面也是造成顶级层面大师多是男性的原因,但也在教育方向留下很多迥然不同、石破天惊的过激看法和观点。因此大家可以听到很多大师对节拍器的看法,但没有一个从来不用节拍器、从来不数拍的人成为钢琴家的。

在寺庙,大家没有注意过僧人为什么要敲木鱼??

都已经六根清净的人了,搅活乐器干嘛??

因为僧人每天要诵读大量的经文,并且是大量重复,所以念珠可以让自己内心知道遍数,而木鱼就是节拍器,通过节拍的自然稳定,保持诵读经文的均匀速度,这样不容易累,可以长时间坚持下来。如果没有木鱼,无尽头的念,累的时候容易慢,焦灼的时候容易快,是非常耗力的,估计念不到一个小时都要“圆寂”了。

有些人没有把节拍器的用途和使用状态弄清楚,感觉是一个东西在管制自己,总是和它对抗;要么就是使用时间太短了,匀速的感觉还没有静下来掌握体会,就莽撞的说节拍器不好。比如弹《哈农》第一条,我让学生不要想象节拍器是另一个人在用拍子掐着弹琴者的脖子,而要感觉1345 6543中,1这一拍弹重,6这一拍弹重,那么就好像左端和右端都挂着两个响锣,左端的1起重拍把左边的锣 击响,右端的6 起重拍把右边的锣 击响,这样就是力量来回在两端的锣之间如同稳沉地摆动,感觉是自己在击锣,而不是节拍器发出声音,节拍器的这个声音是自己的一部分,我提醒学生的时候也不说“压拍”而是强化着说:“去击锣”。佛语“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对立感”,我们把事物首先就有了控制和被控制的对立感,自然就是抵触了,如果感觉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把节拍的固死强弱体会成自身的强弱,这里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左右来回摆动的时候不可能是绝对均匀时值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细微差别,这就是一种节奏感,也就是节拍活了。

这涉及到钢琴的本质,钢琴的本质是右脑的训练,所谓右脑的练习就是“程序性运动”而不是“主观控制着运动”,说简单一些,就是脑袋不怎么想,自然而然的弹出来,而不是脑袋飞速运转的想“哎呀,下个音是那个键???”,所以要基于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只有长时间的重复,脑袋才会慢慢被催眠、放松,身体的肌肉也一并放松,如同我们发呆时走路的状态一样,进入“程序性运动”,如同被输入程序一样,不用费力思考也能均匀速度的继续行为,钢琴要说难,唯一难的就在这点——要放松的“程序运动”还要优美、有起伏流动。因此不重复、不分段、不分手,这些都是无法学好钢琴的

做到这点以后,才真的不是“用脑子”弹,而是“用心”弹了。佛家说:“不要用脑袋想事情,要用心想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左脑逻辑思维(用脑袋),与多信息量并存的右脑思维(用心)的一个告诫。我认为非常正确。

如果不能从“左脑”模式转变到“右脑”模式,学琴钢琴的方向是有误区的。说到底就是要多重复、多打磨每一粒音符

所以,孩子们虽然不喜欢节拍器,但是我建议在手指练习的时候需要严格按节拍器来,每周如果练六天,至少有四天需要在节拍器的同步中弹奏练指法。感受“击锣”的过程。在练习新的乐曲的时候,之前让孩子大体感受音乐旋律的走向(第一天),然后开始分手、合手,初期至少需要节拍器定位的,最少也要用节拍器各走10~20遍,如此保持二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后几天练习乐曲可不强求,保持这样的体会和经历应该是使用节拍器的底线了。只要在练指法的时候节拍器使用,正确演奏的时间超过10分钟,这样坚持下来,相信节奏感是能建立起来的。

只要意识到节拍器的使用就行。在练指法、哈农这些练习中是可以大胆使用。

节拍器优点很多,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切割乐句的流向,所以在初期开始感受乐曲旋律的歌唱性和完整性时,可以不用,让孩子得以安静的感受乐曲的形象,中期等熟练后再校对几次(包括分手、合手),用个一二天,让孩子在这个速度和感觉中能稳定下来,然后后期可以停用,进一步熟练和背谱让孩子的乐感自然流露。

这三步走,就如同驯马似的,让马先走,然后勒勒马嚼子矫正方向,在让马继续走。节拍器就是马嚼子,随时勒着马走不了,但是没有这个方向盘,马的方向会失控。

在音乐学院从来没听说过谁没有用过节拍器。不论是哪个系的。也没有听说有“节拍感觉”。

中国钢琴教育普及就是缺乏基本的节奏感和对调性的感受

我是一个对教学很保守的人,不说激进的话,今天就冒然地保守莽撞一回。

再次再次的强调!

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坚持到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5 14: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小雨姐姐,写得很详细, 很适合我们初学琴童的家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2 14: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昨天就让孩子锻炼手指,这个方法感觉很好,非常感谢琴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3 13: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很多不错的资料,学习了,我家孩子就是谈琴时坐不正,提醒无数次也不行,手形也是,特别是 中指更是塌下去,李云迪的方法看来不错,可以让儿子学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3 17: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14: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7-31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