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森林

王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10: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拉莫 钢琴练习曲 第10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在指尖下流淌.

本帖最后由 涛涛妈 于 2010-5-12 11:06 编辑

莫扎特一生写了17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奏鸣曲KV.330,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它的第一乐章,有如涓涓流淌的甘泉,清新纯净、沁人心脾。在莫扎特笔下,音乐妙笔,信手拈来,自然天成。那神奇的乐思,美妙的旋律,如泉喷涌,源源不断,仿佛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人百听不厌,百弹不厌。

  这就是莫扎特,莫扎特就是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纯净的心灵 感受莫扎特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V.330第二乐章,是一首迷人的慢板乐章,也是我最喜欢的乐曲之一。

    乐曲感情深沉、如泣如诉,尤其在宁静的夜晚,当你用心灵去倾听时,它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优美,沉静中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让人有一种超脱人间凡俗的感觉,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远离浮躁、虚荣与贪婪。

    这就是莫扎特和古典音乐的巨大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下 第 一 长 联

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的《大观楼长联》,为清代名士孙髯翁所撰,是爸爸最喜欢的对联杰作。爸爸每次带我去大观楼玩,都要去看看,还特意请好友赵翼荣伯伯书写成幅,挂在家中,时常吟咏品味。   

    爸爸非常敬仰孙髯翁,对他的文才推崇备至,对他的人品十分钦佩。我3岁时,爸爸就教我背诵长联,至今还经常给我讲解。

    爸爸说,孙髯翁虽一生清贫,却淡泊名利,虽无权无势,却心怀天下。他热爱自然,蔑视权贵,洞悉历史,看透人生。很有才华,很有见识,很有骨气。要我好好学习他的长联和人品,还常以古人的语气对我说:小子识之。意思是要我听好了,记住了。爸爸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以表达对我的勉励与期望。

          育儿背长联,其情感苍天。

          富贵如云雨,虚名似尘烟。

          清贫非不幸,骨气胜金钱。

          潜心习音乐,小曲留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 观 楼 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4)翥:飞举。(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7)缟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13)芙蓉:莲花。(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14)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1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17)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18)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19)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全联180字,如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请参看故事间“阮元改联留笑柄”一文)。陈毅在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回忆,“国内有些著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 的 记 录

建博以来,我的博客没有视频,爸爸妈妈给我拍的大量录像,只能静静地躺在抽屉里睡大觉。现在好了,我学会了制作视频,可以随时把视频放到博客上,让关心和喜欢我的朋友,能够看到活生生的我,能够听到我演奏的音乐。点击“播客”,看看我的制作水平是不是还马马虎虎呀。

   我的视频可多了,有在妈妈肚子里听音乐、在婴儿车里“指挥”交响乐,有吃小蜜指、啃小脚丫、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有学游泳、滑冰、骑车、打乒乓球,有登台朗诵古诗、演唱京剧、独奏演出、参加比赛......总之,我生活学习和幸福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当我的视频发表到博客上时,我从心里深深地感激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给我留下了这些比金子还要宝贵的财富。从这些录像和照片中,不仅可以看到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有着多么幸福快乐的童年,更可以看到父母对爱子那重如山、深如海般的父爱母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 琴 的 孩 子 谁 不 挨 打

学琴的孩子,很少有不挨打的,我算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

        我爸爸爱看音乐家的传记,从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帕格尼尼、托斯卡尼尼......到傅聪、郎朗,有关的书他都看,有的还看了很多遍。他尤其爱研究那些音乐家小时候,他们的爸爸是如何培养他们的。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

      贝多芬是“打”出来的。

       “神童”是培养出来的。

      爸爸常给我讲:伟大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技巧超凡,无所不能,他的演奏,充满了让人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被人们称为“魔鬼”。而这一切,却是在他父亲的威逼、毒打下磨练出来的。帕格尼尼小时候练琴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像、无法承受的。

      我爸爸引经据典的目的,就是要让我知道:一是,要练好琴,我挨打正常,他打我有理。二是,苦练出“神童”!

      虽然爸爸坚信:不打不成材!但实际上爸爸却很少打我。在我的记忆里,长这么大,爸爸只打过我四、五次,但都不是因为练琴。而是教养、品行的问题。爸爸用的是心理战--“敲山震虎”,嘴上说打,实际不动手。相反,生活中打我打的多的是我妈妈。

      尤其是到成都后,妈妈成了“陪练”,挨打就成了“家常便饭”。我练琴有时磨、不认真,妈妈一急就只有靠打解决“问题”。有时“毛”了(四川方言),“就地取材”,身边抓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一次,妈妈气急了,就用手中的笔扎我,笔尖扎在胳膊上,血流出来,染在衣服上——斑斑点点。我把衣服保存起来,留给爸爸看(爸爸在外地),这是妈妈打我的“铁证”。第二天,去外公家,一进门,我就告了妈妈一状,结果妈妈挨了她爸爸妈妈的批评。后来,外公每次打电话来,都要反复叮嘱妈妈,不要打我骂我。

      虽说妈妈打的多,但不很疼。爸爸打的少,但打一次就让我刻骨铭心。妈妈像美丽的“母老虎”,吼的凶,但不可怕。而爸爸不怒已带“三分威”。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很不容易。要管我的生活、管我的学习、还要管我练琴,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怕我练不好琴,回不好课。

     妈妈呀妈妈,儿子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儿子一点都不怨您。即使你打我骂我,在儿子的心里,你都是我相依为命的好母亲!

     打骂孩子是无能的表现!

      我要感谢我的爸爸,他不是用棍棒来“教育”我,所以在我的琴声中:欢乐多于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8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