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比 于 2012-9-18 22:58 编辑
在不停地爬着开心妈妈盖的“大楼”时,总能发现惊喜,而且,发现有好东东在很深的楼层,有的爸爸妈妈们也许看不到,在得到开心妈妈的同意下,将这个贴子粘出来让看过的、没看过的家长们研究下……希望能有所收获!
友情提示:文章有点长,请家长朋友们可以分期观看!但要耐心看完,受益会很多哟……
[转帖]小学教育可以比你想像的还宽阔
彭明辉
小王子这本书一直试图告诉我们一件事:人一长大,就再也没有能力了解孩子的世界。连带地,我们也警觉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种方式在看世界的。尤其在国小阶段,我们急着想看到孩子在功课上的成绩表现,希望藉此确定他未来在社会上有优势的竞争力,并从而或者解除我们的焦虑,或者强化我们的虚荣心。因此,一方面小学阶段许多攸关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长空间被挤压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用错误的评量标准在决定哪个孩子(或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较值得栽培。结果,攸关未来的能力被荒废了,没必要的繁琐细节又过渡地被强调了;值得被栽培的小孩被父母伤害了,得宠的小孩却又被误导了。如果我们不能从较宽广的视野来重新给小学阶段的学习与成长定位,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们不能跳出成人世界习惯的成见,我们永远找不到小学教育的方法。
从终生学习看小学教育
??
很多人不再那么看重小学教育了,好像初中联考一废除,国小就变成一个多余而无所适从的单位与成长阶段,因此,一方面才艺班和英文班吸引了更多家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学教育阶段的成长(教育)目标却变成了一片空白。一位同事告诉我:反正国中起她们就要面对地狱般的生活,现在只要让她们快乐就好!确实,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他们的眼睛养好。但是,小学还同时是培养孩子人格雏形的阶段。荒废了小学阶段孩子人格雏形的培养,长大后或许就来不及了。因此,我们必须把眼光拉远,从更长远的教育观点着眼,回过头来看小学阶段的成长与教育目标。
??
从一位大学教师的观点来看,我对今天国内最优秀的研究生感到既忧心又失望。孙运璇大学一毕业就当了黑龙江发电厂的厂长,现在的博士生甚至都要拿到学位了,情感与人格的成熟度却还像青春期的小孩,不够成熟,不够有担当。而大学部的学生好像绝大部分都掉到一种二元法的分类里:要不然就是认真读课本,要不然就是打电玩、玩BBS、追女朋友,一付无所是事的样子。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学跷课是为了去念自己想念的书,办一些自以为有意义的活动,和朋友认真地谈一些属于成长过程中青涩而稚嫩的心情。现在,这样的大学生好像很难看到了。许多人都发现:现在的学生,除了别人要他做的事之外,从来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么;除了应付功课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内涵都严重地欠缺开发。许多小孩都变成了「草莓族」:看起来鲜红可爱,随便捏一下就烂得汁液遍地;而所谓的「高材生」,知识技能远比我们当年发达,十几岁就会自己组装电脑,可是对人生的理解与想像,却空洞得可怕。
??
有时候我看了不忍心,想引导他们一些人生观念。一些最「认真进取」的学生竟然会说:「老师,我选你的课是因为课表上写着『控制系统』。如果你想谈别的话题,可不可以另外找时间。我觉得你这样上课不讲正课,有点对不起想学的学生,也对不起纳税人的钱。」后来,我干脆到通识教育中心开「科技与人文」的课,只讲给想学的人听。没想到,许多我在高中时早已清楚的观念和课外书,对他们而言却非常玄奥。更糟的是,即使我每学期都当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还是有人在这种选修课里睡觉。我只能承认:人的价值观在高中就已略具雏型,到了大学,他们只会根据既有的价值倾向去选择哪些话要听,哪些话不听。到了大学,才要一个人开始去思考人生的问题,实在太晚了。一个高中毕业时还没有一点点热情的人,我没有能力教!一个对人生没有任何憧憬的人,你能寄望他在大学里面培养出什么样的理想?
??
可是,假如一个小孩到了国中毕业时还不曾喜欢过任何东西,他到高中时又怎么可能培养出最起码的热情,和对于人生的憧憬?由此倒推,我不得不认定:我们必须在小孩子小学毕业以前培养出他对人、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最起码的信心;以这些情感和自信为基础,他才有机会在国中阶段藉着简单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去进一步深化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并且去丰富他对人生的想像;也只有当他内在情感较丰实,对世界与人生的想像较活泼以后,他才有机会在高中阶段藉着传记、小说、历史故事与粗浅的哲理文章的引导,发展出对人生初步的憧憬,并且学会藉着前人的心路历程去思索自己的未来。这样子培养出来的高中生,他对人生所知虽然有限,但却有很模糊而宽广的憧憬,以及从小培养起来的热情,这样子他才能够冶游于大学所提供的宽广知识领域,从中寻找最适合他发展的一条路。否则,大学教育其实只是一种浪费。
??
可惜的是,我在大学所看到的,是学生一届比一届空洞。仔细寻索这些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我发现:在高中毕业以前我花在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时间,远比现在的许多硕士毕业生还长。他们从小就忙着功课、电视、电玩、旅游、才艺班,从小就在父母的安排,和商业产品的诱惑下过活,哪有时间静下来为自己想一想?一个没有机会为自己想一想的学生,一个在求学过程中从来不曾因为听到哪一段话而眼睛亮起来的小孩,你要如何期待他有自己学习的意愿?你要他如何对人生有所憧憬?你要他如何成熟起来?
??
我太太当国中教师,又要为学生分担升学压力,又要面对稚嫩不成熟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当国中老师没有成就感,好像在浪费生命。所以她常羡慕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但是,我很感慨的跟她说:「大学老师或者从前人的教育成果里得一些方便,或者无奈地看中学老师留下来的烂摊子,其实能做的有限。反倒是国中老师,资质差的学生会因为你对他的关爱与肯定,而觉得人生还有希望;资质好的学生,会因为你带给他的启发和感动,因此对人生有更宽阔、高远的想像空间。站在这样的教育岗位上,确实比大学老师辛苦,但绝不比大学教育更没意义。说穿了,大学教的是聪明的学生,这种学生只要给他时间和学习动机,他什么都可以自己学得会;可惜的是,大学重新给学生学习动机就太晚了。可是,国中老师却严重地在影响着学生未来一生的学习动机,这不是比大学教育还重要吗?再说,假如陈进兴在国中时有老师关爱他、肯定他,说不定这个社会就可以少一个凶杀犯和好几件悲剧。这对社会的贡献,不是比大学教育、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更有意义吗?」
??
小学老师呢?其实他们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的大,只不过在过去被刻板的教育目标和教材所限制而已。
??
在过去的教育传统下,小学教育过度注重知识性的细节,而且不太容许小孩有犯错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就知识的教育而言,小学阶段的任务根本不应该太吃重,只要足以应付国中的课程需要就可以:写写国字,会一些简单的计算,其它科目学会多少似乎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我总觉得,国小阶段不需要注意过多的细节,算数只要观念对,不小心计算错的毛病上国中后再更正就可以。国文偶而写错别字,虽然麻烦一点,但是也没必要要求到一字不误的程度。
??
我太太注意到国中国文课本的难度降低了,结果有些老师就要求学生错一个字也不可以。我总觉得,这是一个不恰当的发展方向。与其每年学五百个新字词,但只容许学生有十个以内的错误,还不如每年教一千个字词,但容许学生有一百个疏漏。这样子,不但真正学会的新字词数目更多(九百比四百九十),而且更容易(因为容许有较高的犯错率)。其实,人不是机器,谁不犯错?尤其是国小阶段,犯错更是难免。小孩犯错,有时候真的是笨,有时候却是太有想像力,老是想到一些老师预期不到的问题上去。
??
我儿子第一次月考作弊:抄同学的答案。回家我问他原因,他说老师要他们认真写,会的要写出来,不会的也要用心想一想。他不想让老师觉得他不认真,考卷没写完,所以不会的就问同学。我们才知道: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考试」。大人被社会规范一再「制约」,面对各种规矩,总觉得天经地义的只有一种理解的可能性;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所有的规范他都不懂,所以他仍保有一切我们无法想像的理解方式。所谓的「犯错」,有时候只不过是他对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既不必然意味着低能,更不必然意味着「顽强」。所以容许他一些犯错的空间,只要不致于变成「骄纵」,他反而可以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动的过程中学得更宽广的知识;如果完全不给他犯错的空间,反而会让他或者过度紧张而无所适从,甚至焦虑过度而退化,或者干脆变得被动而死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