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乐思华彩 于 2013-2-4 12:07 编辑
朱晓玫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朱晓玫,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现在六十多岁,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居住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朱晓玫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8岁时就在北京的电台中演奏钢琴,1962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学校一直成绩优异,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送到河北张家口劳动锻炼五个年头。虽然那时是全民无意识的疯狂年代,她对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没有放弃,竟然找到了一台钢琴偷偷练习。据她当时的同学黄安伦回忆,当时她搞到的钢琴还是缺了琴弦的,她竟然用钢丝代替,恢复高考时她已经超过报考大学的年龄线,只好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班,后来在北京舞蹈学校任钢琴教师,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访华促成了朱晓玫的美国之行,从1980年开始就读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拿到钢琴音乐硕士.1984年她定居巴黎并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任教。她的海顿和斯卡拉蒂评价都非常高.她的演奏生涯开始起步,而且缺乏强力的经纪公司的推广。但她的独特的音乐魅力从小圈子里慢慢向外传播,在巴黎成名已久,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 她现在的演奏会遍布了欧洲、北美、南美、亚洲甚至澳洲。她的唱片开始在一些主流唱片公司上出现。法国的Mirare出版了她的不少唱片,有哥德堡变奏、海顿奏鸣曲、斯卡拉蒂奏鸣曲、平均律第二集、舒曼钢琴作品等。相信在国内也很快会刮起一股朱晓玫的热风。
音乐评价:
1. 最近又迷恋上一个中国演奏家——朱晓玫。这位出身于上海,目前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任教的钢琴家录制的巴赫,让我连续十多天几乎只听BACH不听别的音乐了。她的巴赫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连续三个晚上听她的哥德堡变奏,激动之余翻出以前酷爱的Hanssler的Koroliov版,竟然听不下去了。她演奏六个PARTITAS时让我想起了李帕蒂Lipatti,特别是李帕蒂也录制过的BWV825,她的演奏是我自第一次听李帕蒂以来最感动我的。细听之下,她左手的节奏和韵律感还要稍强于李帕蒂,这和她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的严格的训练有关。
作为一个非既得利益者,经历了文革的艰难岁月,并没有使她变得愤世嫉俗,相反地,她坚强达观的个性让她仍象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她的哥德堡变奏,琴音清丽可人且澄澈有光泽,左手部特别的出色而且有着极佳的韵律感,她清楚规律地控制着乐曲的速度,使得对位的部份格外的迷人。快板的部份更能展现她可贵的音乐思巧:时而轻盈,时而婉约,有时又像小孩子般的淘气和狡猾。最关键的,她的巴赫简单而纯净,犹如孩子般的天真。
2.她六十多岁,从来没有华丽的演出服,为了练琴历尽艰辛,为了练琴用她优雅的手指给别人做繁重的家务...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宋鸿兵(<货币战争>系列作者)
3.她演奏哥德堡的那种感觉,中国水墨画式的随性.
4. 中国的前辈音乐家,如傅聪,如朱晓玫,对音乐的执着和忠贞,实在教人动容万分。朱前辈在文革期间流放在内蒙古,天寒地冻,她凭着热情弄到一部钢琴,偷偷在农民家中弹,练的,就是自家手抄回来的巴赫‘平均律曲集’。目的,是保持手指的灵活 - 她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告诉过她,要暖手,最好练巴赫的‘平均律曲集’,尤其是赋格 - 慢的赋格。 这样坚持着,朱前辈的琴技丝毫没有荒废!这是真事,这也是奇迹!一位钢琴家,到此‘千锤百炼’的化境,流露的,就是纯粹的音乐了. 她是中国的骄傲.
5.为何经历了苦难的艺术家会取得非常高的艺术成就?那些经历了二战、铁幕的东西方艺术家,那些在文革中经历苦难的中国艺术家,为何总能达到其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为何手部条件并不好的钢琴演奏家,比如傅聪、顾圣婴、朱晓玫,他们的艺术魅力这么的吸引人。也许艺术终究是心灵的产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