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网,爱琴童 - 让琴童少走弯路!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93|回复: 0

三十二.踏板(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6 0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6.“踏板是不能教育的,只能靠耳朵”,这话对不对?

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踏板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速度踩下,在什么时间以什么速度抬起,踩下多深,抬起多高,都会因乐曲的不同、弹奏者的不同,以及钢琴的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但都是成熟的钢琴家演奏,他们的踏板用法就不会完全一致。同一钢琴,每次弹奏之间也不见得完全相同。换了一台钢琴,可能又有变化。

    说来十分让人困惑,相当数量乐谱的踏板标记,并不可靠。能够指出一个争取的大致意图,已很令人满意,而基本上不能照办的情况,也不希奇。这一方面有各“有关方面”的责任,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使用踏板的真实情形,实在太微妙、太复杂,还有相当大的即兴性,那是无法标记的。

    由于踏板是这样一种性住的技巧,想从老师那里学习到踏板的运用的每一个细节,或学会如同老师一模一样的踩踏板,都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向谁学会正确的使用踏板呢?

    唯一的、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

    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任何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映。听觉既要检验已经弹出的音响是否符合要求,又要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预期的音响效果,并且要指示他的脚作出相应的动作,以实现他希望的音响。有了这样的耳朵,就会教会他的脚什么时刻、怎样去动作。

    在学生的耳朵还缺乏对音响合适与否的辨别能力和对应有音响的预期能力的时候,要想完全正确、合理地使用踏板,是很困难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踏板是不能教的,学踏板“只能靠耳朵”。

    但是,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对。因为踏板使用的基本原理、原则,基本要领、方法,还是可以而且也是应该由老师教给学生的。无论耳朵的听法,还是脚的动作要领,对多数学生来说,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知道。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踏板基本技术之“门”,师傅可以领进,但出神入化地掌握踏板艺术,还是只能靠学生耳朵的“修行”。

257.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有哪些?

(1)、位置——脚跟着地,与踏板的距离是正好能使前脚掌中部置于踏板的圆端部只上。不要太靠近钢琴,脚尖几乎顶着琴板,这样不塌实。

(2)、动作——脚跟不着地,以“脚腕子”为主要动作部位,用前脚掌将踏板踩下去、抬起来——也叫做放开、放掉踏板。放掉时,脚掌可以一直不离踏板,也可以离开一点点,即把脚掌抬得稍高,那时为了“放得干净”。

    有个别钢琴家由于情绪激动,踩踏板时,脚根离地,将整条腿和整只脚提起踏下,初学者切勿模仿。

(3)、灵活——脚腕子保持灵活、自如、小腿任由牵动,毫不用力。由于脚天生不如手那么灵活,所以脚腕子的敏捷需要练习。要能够慢慢地踩到底,慢慢地抬起来,突然踩到底,猛然抬起来,还要会轻轻地“点一下”,或以速度持续地点下去,叫“碎踏板”,也称“抖动踏板”或“颤动踏板”。

(4)、深度——理解踏板的深度。将踏板从原位到踩到底是踏板深度的整个距离。假如把这个距离作为数值1,踏板还有1/4、2/4、3/4等不同的深度。这既可以从上往下计算,也可以反过来,从下往上计算。到底后的抬起脚(放踏板),可以抬起1/4、1/2、或3/4或全部抬起(全放掉)。

    将踏板深度做这些划分,是因为止音器切实地压在琴弦上与稍稍挨着或完全离开,效果都不一样。还有,同样深度的踏板,对不同粗细的琴弦(不同的音区)的作用也不一样的。

(5)、差异——钢琴踏板虽然是按一定规格设计的,但不同的牌号、不同型号,甚至同一牌号、型号的踏板,其深度、敏感度、重量都会有差异。有的,脚一挨着,就有反映;有的,要先踩下去一点,再踩才有效果;有的到底较深,有的较浅。踩的感觉有的较重、有的较轻。最后,踏板距离地面的高度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踏板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必须结合钢琴踏板的具体情况来应用。

258.怎样在连奏中更换踏板?

这是初学者经常掌握不好,然而有必须学会的最基本、最常见的踏板用法之一。

    连奏,要求声音不间断。利用踏板延长声音的功能,可以很容易实现声音的连续。但是,假如将踏板踩下不动,连是连上了,同时又将前后音重叠起来了,势必产生浑浊、混乱的音响。这就要及时更换踏板,以消除这些混乱。所以,这种情况下踏板的作用是,既要连,有不能混。这里以两个和弦(单音也一样)为例,说明一下其基本方法。

    第一个和弦弹下时,踏板可同时或稍早踏下。然后手指挪离琴键(由于踏板的作用和弦在继续奏鸣),找到下一个和弦的位置。(注意,下面是关键)在手指弹出下一和弦的同时,脚抬起(放开踏板,止断前面的声音)——关键在于这个抬脚动作不能早于弹出下个和弦。早了,两个和弦就断开了。也不能晚。晚了,两个 和弦就要重叠。随后,即第二个和弦弹下后,脚再重新踩下踏板,这时,踏板与前一个和弦已无关系,而是作用于后一个和弦了。

    在某一瞬间,手脚动作方向正好相反:手往下弹,脚往上抬;抬起来,又要随后踩下。这里,脚的动作不在拍点上,这也正是初学者感到困惑的原因。

    学会了两个和弦踏板的更换,再多的和弦连奏,以及单音、双音的连奏,道理相同。

259.什么是“切分踏板”?什么是“跟随踏板”?

“切分踏板”、“跟随踏板”,还有的叫“音后踏板”,都上一回事,即连奏总的更换踏板。

    “切分”的意思是,弹奏连奏中的第二个音(双音、单音、和弦)时,手往下时,脚正往上抬(而后再踩下去),类似切分音的弹奏。

    “跟随”的意思是,脚是跟随着第二个音弹下后重新踩下去的。

    “音后”的意思是,弹出新的音之后再踩下。

    目的都是一个,连上两个音,又不使前一个音与后一个音相混。

260.常见的踏板用法有哪些?

初学者可以遇到的,有以下几种用法:
(1)、弹一个强奏和弦可用踏板帮助,使之更有共鸣、更加响亮。方法也很简单,与手的动作同时或先于手的动作,踩下踏板。同时,还要依着和弦或短或长的时值,用果断的抬脚动作,干净利落地放掉踏板。收得不干净,就会减弱强奏的印象。

(2)、将低音与和弦连起来。当低音加上和弦形成了超过八度的范围而又需要连奏时,就在低音弹出时踩下踏板,并保持到和弦奏出。

(3)、强调音乐的节奏性。节拍感很强的和声伴奏音型,如两拍、三拍的各种舞曲、进行曲,大都可在强拍上用踏板,使节奏更鲜明、更生动。

(4)、几个和弦需要连奏,手指又难以完全胜任时,可用踏板在每个和弦行更换的方法完善地弹出连奏。

(5)、当和弦以连奏琶音的形式出现时,可用踏板将每个和弦连起来。而和弦改变时,踏板则一定要更换。

(6)、用踏板对旋律加以润饰,使之更为连贯,富裕表情。只是在旋律有和声伴奏时,就不能只着眼与旋律,还要同时照顾到踏板与和声的关系。但只要动动脑子和耳朵,就不难找到合理的“综合治理”的用法。

(7)、用踏板保持住音的用有时值,把手从键盘上“解脱”出来,以做下一个音的必要的触键准备动作。

261.使用或不用踏板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每首乐曲都有特定的踏板用法。讲到“一般原则”,只能是概括地提示。只能做参考。大体上:
(1)、欧洲巴洛克时代的乐曲,大都是复调音乐,一般要少用、慎用踏板(但并非不能用)。因为用不好很容易把曲调弄模糊,而这种音乐主要上由同时进行的几条曲调线组成的。在没把握时,宁可不用。

(2)、到了古典音乐时期,主调音乐为主了,踏板的使用则大为增加。而浪漫派的音乐,几乎没有不用踏板的。

(3)、缓慢、悠长、抒情的音乐,大都要使用踏板。

(4)、踏板的使用切不可造成旋律的模糊和和声的混乱。要用耳朵严格地“监督”这两点。

(5)、旋律在高音区时,一般不必担心因为用踏板而线条不清。但在中音区,特别是低音区,就要万分小心不要把不该重叠的不同音重叠起来。

(6)、和弦的清晰度与音区的关系,与上一条讲到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怕模糊”的程度更甚于旋律。所以,在中音区、尤其是低音区的不同和弦上更换踏板时,一定要换得干净。

(7)、踏板的用法,与手指触键的清晰度也有关系。触键清楚,可适当多用点踏板;触键模糊,则少用或不用踏板。否则,那会更加模模糊糊。

262.为什么老师经常不让用踏板?

有这样几种情况,老师会不让学生用踏板:
(1)、有的乐曲,如巴赫的作品,历来就有主张用踏板和反对用踏板的两种观点。主张用,认为任何钢琴曲都可以使用踏板,只是多用、少用、如何使用的问题。反对用的,是基于担心巴赫复调音乐的风格受到损害。有这个背景,自然就有了不让学生使用踏板的理由。

(2)、踏板既有美妙的作用,也有“导致混乱”的危险。当出现这种危险时,老师就会在某一阶段不让学生踩踏板。

(3)、有的学生手指工夫、能力不够,于是用踏板来遮盖这些缺点。手不行,脚更忙。但这只能“越忙越乱”。这时,就要让脚休息,把手的事先作好。

(4)、必须使用踏板的乐曲,有时也需要暂时先不用,先把手指的事做到尽可能的完善,为使用踏板打好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免责声明》|小黑屋|联系我们|琴童网,爱琴童 ( 皖ICP备12004466号 )

GMT+8, 2025-5-8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